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学和非人灵长类研究中,灵长类动物牙齿的研究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太行山猕猴牙齿变量进行观察、测量、比较等研究,探讨其形态特征、性别间的差异以及与颅长的相关关系,进而对太行山猕猴的行为、生态、食性和进化等问题做出某种推测,从而为灵长类标本的性别鉴定提供依据,为牙齿在化石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为太行山猕猴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学积累相关的资料。
本研究对成年太行山猕猴雄性12例、雌性26例牙齿标本的主要变量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和统计分析,参照陈元霖等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使用国际标准测量仪器直脚规、弯脚规、游标卡尺、游标高度尺和游标角度尺等。分别对牙齿的34项主要变量进行了测量。所测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异速生长分析等方法。观察其变量特征、性差和生长发育规律等,推测性差形成的原因和食性、环境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性差(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第二臼齿(M2)的近中-远中径(M/D)、上颌第三臼齿(M3)的M/D和颊舌径(B/L)、下犬齿(C1)的B/L、下颌第三前臼齿(P3)的M/D和B/L、下颌第四前臼齿(P4)的B/L等在性别间有差异(P<0.05);上颌中央门齿(I1)的M/D、上犬齿(C1)的M/D和B/L、上颌第三前臼齿(P3)的M/D等在性别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性差最大的是下犬齿的M/D,它的判别率达到82.6%;其次是上犬齿的M/D、M2的B/L、P4的M/D、M3的B/L,都是78.3%。(2)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上颌和下颌犬齿判别率分别达到89.5%和84.2%;用颊齿面积进行判别分析,发现颊齿性差随位置不同而异,其中P3和P3的性差最大,M1、M1的最小,都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对门齿面积进行性别判别分析发现门齿的性差较弱,尤其是I2和I2更弱。太行山猕猴牙齿性差显著,这与其生活环境、社会结构、能量在两性间摄取与消耗不均、食性、性内及性间竞争、运动类型、自然选择以及遗传等因素紧密相关。
2.相关性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关程度各不相同。(1)如M/D,无论上颌牙齿还是下颌大多数表现为正相关。相关系数较高的是C1,为0.694,其次是C1为0.646,M3和M3为0.528,都在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雌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雄性牙齿变量与颅长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其中C1相关系数达到0.751,M3为0.771,I1为0.709,P4为0.584,M2为0.622,M3为0.690;雌性则大多数表现为负相关,其中P4为-0.571,在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3为-0.469,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2)B/L,除I1外的上颌其余牙齿和M1、M2、M3,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P4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雌雄两性分开时,雄性上颌牙齿变量全部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则均无;雄性下颌的C1为0.578,M2为0.707,M3为0.786,雌性的M1为0.652,在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3)牙齿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无论是M/D还是B/L,上颌牙齿变量之间均为正相关,下颌牙齿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不同。
3.异速生长结果表明:整体上看,只有I1的M/D、M3的B/L、C1和C1的M/D、B/L和P4的B/L与颅长成正的异速生长(b>1)。雄性太行山猕猴,多数变量与颅长成正的异速生长(b>1);少数变量接近等速生长(b=1)或呈现为明显或不明显的负异速生长。雌性只有I1的B/L和C1的M/D与颅长成正的异速生长,其余变量均为负异速生长。且生长速度不如雄性的明显。
综上所述:太行山猕猴的牙齿性差显著。牙齿变量依位置不同性差不同;与颅长的相关程度不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异速生长速度不同,与食性、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相关紧密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