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微粒(microparticle)是一种细胞激活或凋亡时所分泌的直径在0.1-1um之间的细胞囊泡。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粒可以介导某些疾病的发生,也可以作为感染、外伤的生物学标记物,并且还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更为有意义的是,已有报道证实微粒作为物质运输载体,发挥着细胞间m RNAs、micro RNAs、脂类与蛋白质的传递作用。由此得到了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实验通过对BDMP的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探索流式细胞仪对微粒浓度的检测,并且探索冻存条件对BDMP的影响以及收集临床TBI患者血浆标本对其脑源性微粒(BDMP)含量进行检测,试图:(1)比较BDMP不同提取方法的特点,为BDMP分离、纯化工作奠定基础;(2)建立起一套关于微粒含量行之有效的检测鉴定方法,为以后大规模开展BDMP的研究提供保障;(3)明确不同温度环境下BDMP的变化规律,为BDMP的保存提供参考;(4)在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鼠源性BDMP存在的基础上,证实颅脑创伤(TBI)后患者血中也有BDMP的存在,为TBI后临床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RNA定量提取技术分别对酶解消化法与冻融研磨法所产生的BDMP进行检测,观察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BDMP结构的不同;(2)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荧光标准品进行检测并计算检测结果的日内差、日间差,建立TBI小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脑源性微粒的含量;(3)将提取的BDMP分别放入4℃、-20℃、-80℃以及-196℃环境中保存一段时间,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收集TBI临床患者血样标本,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与透射电镜技术对样本中BDMP进行检测。结果:1)通过对比BDMP的两种提取方法—研磨法和消化法发现:研磨法提取的BDMP的浓度大于消化法,研磨法提取的GFAP单阳性BDMP含量大于消化法,研磨法提取的AnnexinⅤ单阳性BDMP含量小于消化法;两种方法提取AnnexinⅤ与GFAP双阳性的BDMP两种方法提取AnnexinⅤ与GFAP双阳性的BDMP没有差异。利用微电泳系统,通过检测荧光度,对样本核酸进行精确分析。结果显示,BDMP中含有遗传物质RNA,并且研磨法提取的BDMP中所含RNA的浓度与含量大于消化法;2)流式细胞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显示,其日内差和日间差分别为5.8%和4.8%。应用流式细胞测定方法进一步检测小鼠脑组织BDMP含量,发现脑创伤小鼠脑组织中BDMP的含量要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脑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段测BDMP的含量,结果显示:3日/3周内在不同温度下BDMP性质均会发生改变,并且不同温度对于BDMP的影响未见差异;4)根据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以及电镜实验发现,脑创伤病人外周血中存在BDMP,且脑创伤病人外周血中的GFAP和/或AnnexinV阳性BDMP含量多于健康人的。其BDMP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直径大小在0.1~1μm之间,其磷脂双分子膜上富含磷脂酰丝氨酸和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结论:1)应用消化法能够有效的提取BDMP,通过对比BDMP的两种提取方法—研磨法和消化法发现,两种方法产生的微粒的浓度、种类并不一致;且证明BDMP中含有遗传物质RNA,研磨法提取的BDMP中所含RNA的浓度与含量大于消化法;2)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DMP的含量具有可靠性好、重复性高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BDMP的常规检测;遭受颅脑创伤小鼠脑组织细胞释放了更多的BDMP;3)BDMP实验应该取新鲜BDMP标本,冷冻保存后的BDMP的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实验结果不稳定;4)脑创伤病人与健康人外周血中存在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BDMP,且脑创伤病人外周血中的GFAP和/或AnnexinV阳性BDMP含量多于健康人的。因此,有理由推测机体在遭受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产生BDMP,会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释放到外周血中。目前,脑创伤病人外周血中BDMP的含量与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程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