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案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g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网络化程度的增加,多条铁路线路交织形成了大量枢纽型牵引变电所(简称枢纽所),其特点为:1)供电线路数量多,行车密度大,牵引能耗高;2)动车组数量多,动车组启停频繁,再生制动能量含量丰富;3)再生制动能量利用不充分,但潜在利用方式多。因此,为解决电气化铁路能耗日益增加的问题,需对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进行有效利用。然而,利用该部分能量将面临许多挑战,如:1)需根据枢纽所的负荷特性设计符合其能量特点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式;2)需针对多种潮流控制设备设计合理的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3)为实现能量利用装置安全可靠运行需配合原系统设计保护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基于实测负荷数据分析设计了能量利用方案,提出了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设计了系统的保护方案。首先,以铁路枢纽的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能耗数据,分析铁路枢纽牵引供电系统和10kV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揭示两者之间存在的电气联系,确定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方式。然后,设计转移利用、能馈利用和储能利用相结合的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运行原理。基于能量利用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能量供需关系,以最大化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最小化设备损耗为目标制定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划分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分析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系统潮流,进而设计了考虑动态功率回馈的分层控制策略。其中,上层实现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潮流管理,下层控制变流器跟踪上层参考指令实现潮流控制。接着,基于铁路枢纽牵引变电所和10kV配电所的既有保护,以故障导向安全(即能量利用设备故障不影响原系统运行)为原则,通过区分“系统级”、“设备级”和“预警级”三种故障等级,设计分级控制的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保护方案。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仿真平台,设计系统12种运行工况和3种对比工况,分别验证能量利用系统的拓扑结构、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保护方案。结果表明,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够实现牵引供电系统供电母线功率平衡、直流母线稳压、能馈装置单位功率因数并网等基础功能;所提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协调控制再生制动能量按需转移、回馈、存储和释放,可实现枢纽所再生制动能量的高效利用;所提保护方案能够及时有效切除故障,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线网不断加密,导致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出现的频率增加,且近接类型和方式越来越复杂,新建结构和既有结构的净距不断突破,甚至出现零距离近接工况,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新建成都地铁8号线倪家桥站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砂卵石地层新建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力学行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
对于桥梁钢管构件,设计时常利用其抗扭刚度较大的优势,实际工程中由于拉、扭等多轴荷载组合作用,不可避免遇到复合型疲劳破坏问题。疲劳断裂的研究,关键在于裂纹扩展路径的研究和剩余疲劳寿命的预测,然而目前对于桥梁钢圆管结构中复合型裂纹的扩展模式和寿命计算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损伤钢圆管的疲劳裂纹扩展试验,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和疲劳分析软件FRANC3D的交互使用,实现对单轴和多轴比例荷载作用下的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耐久性问题是影响大跨度桥梁长期运营的重要方面,而滨海盐雾环境中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剪力钉锈蚀影响后的力学性能尤其值得关注,关于剪力钉锈蚀的研究为数不多。为研究剪力钉锈蚀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中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根据EC4等规范设计标准推出试验,通过恒电流加速锈蚀法锈蚀剪力钉后施加竖向静力荷载,得到推出试件的极限抗剪承载力、荷载-挠度关系曲线、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市秉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建设理念,通过完善地铁网、公交网和慢行网“三网融合”的方式快速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有效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出行体验感。地铁、公交线路逐步成网,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运力水平,在此背景下能否对居民选择地铁-公交系统出行时所形成的复杂换乘模式进行准确识别,成为下一步指导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继续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关
猪血清中除含有免疫球蛋白外,还有多种其它血清蛋白。由于血清中一些蛋白质在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欲将某种免疫球蛋白分离提纯,并对提取某种免疫球蛋白的纯度进行精确鉴定,目前国内研究报道还不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城市都市圈不断扩大,辐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日常的通勤、通学、购物以及周边游等需求越来越大,现行的交通运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不同制式的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衔接问题也成为了近年来各位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同站台换乘凭借其换乘效率在各种换乘模式中备受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对市域铁路与地铁的基本概念的描述,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然后介绍了不同制式同站台换乘
国家基础建设投资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货运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货车司机作为公路货运的从业主体,在货运过程中资金周转压力大,对货车融资租赁、车险分期、ETC费用垫付等货运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货车司机的诚信认可度偏低。因此,本文以满足货车司机的货运金融需求为抓手,通过挖掘其轨迹数据,设计面向多方参与主体的货车司机货运特征画
大多数金属材料的破坏都起源于表面,强化金属表面对于提高其服役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均匀结构材料都表现出强韧性倒置的关系,即粗晶材料有较强的韧性,但是强度较低,而超细晶材料则完全相反。梯度纳米晶粒(GNG)结构材料却能克服这种倒置关系。梯度纳米晶粒结构是一种表面为纳米晶粒,越靠近芯部,晶粒尺寸越大的结构。正是这种晶粒尺寸呈梯度分布的特殊结构使得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通过表面处理在靠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防撞预警系统越来越受相关企业和研究学者的重视。防撞预警系统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行车安全。本文研究的智能预警防撞系统,基于主动安全技术理念,在事故未发生时提前进行防范举措,尽可能避免碰撞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以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和Jetson nano嵌入式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一款辅助驾驶员的防撞预警系统。系统可分为主控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约车已经成为了现代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乘客发送请求到驾驶员到达乘客接送点的时间被定义为等待时间,作为服务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等待时间可以反映出车辆服务的可达性。因此,通过对等待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确定低可达性和凸显交通不公平问题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网约车运营商提高网约车的服务水平和可达性。本文利用奥斯汀市网约车订单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