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授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和谐发展的意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ESD素材,结合生物学科教学渗透ESD,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笔者以吉林省长岭县第二中学七年级3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实验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的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渗透ESD,学期后进行后测。结果发现:进行ESD前,学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认知率为40.74%、态度端正率为61.66%、行为正确率为52.57%,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水平并不理想,但大约有60%的学生愿意改变目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结合上述实际情况,笔者在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情境体验式、自主—合作式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渗透ESD的实践研究。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认知率由前测的40.74%提升到86.16%(P<0.01),态度端正率由前测的61.66%提升到87.89%(P<0.01),行为正确率由前测的52.57%提升到79.32%(P<0.01)。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表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ESD是可行的、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对促进广大生物教师进一步重视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