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主义”或“国族想象”成为电影表达内容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电影出现在普通民众的娱乐生活中,他们在消费自身历史记忆、个人生活的同时,也接受了更不可阻挡的意识形态力量,成为权力主体建构历史的重要工具。民族电影与身份认同建构相关,并且常常需要对隐藏在其中的对抗、分散的力量保持警觉。在80年代之后,西方将民族电影研究进行非本质化的理论演绎,赋予其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内涵。同时电影创作者更为有意识地将摄影机摆放在观众与特定表现的影像内容之间,通过艺术形式的手段、工业创作的方法、政策制度的规范等,将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整齐划一地唤起,以此不断发展电影自身的文化想象之路。台湾电影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兴衰升降的不同时期,并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对华语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台语片、黄梅调电影、社会写实片、武侠片、爱情文艺片等等,都曾经在台湾影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从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中强制使用日文对白的高压政策,到后来光复之后岛内自主制作的台语片,再到国民党政权为巩固政权而生产的政教片、反共片,甚至是属于商业类型的爱情片、武侠片中,不断更迭的当权者在其中植入的意识形态观念和威权影响都始终存在。不同类型的电影的流行往往透露出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并在其中体现了民族内部的微观政治。民族主义电影的历史与民族主义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在本论文的讨论中,会针对台湾历史中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民众认同观感有重要影响的时间节点进行陈述,围绕着“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这个关键性问题的辩证关系对台湾电影中的历史文本进行解读,同时总结其中的理论关系、梳理其中与整体国族认同变迁历史论述相关的重要观点。电影中所呈现国族认同、文化想象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民众来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义。民族电影不仅是指是由一个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同时涉及到电影的发行、放映、观众、批评、文化研究等领域。本文试图以微观政治的角度,从影像中所透露出的文化讯息、社会生活、个体经验等来分析社会群体对意识形态权威的态度以及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并以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台湾电影中的国族认同论述。本篇论文共分为以下部分:引言部分。对于本文的研究源起和研究背景以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第一章,为早期台湾电影中的国族认同论述进行分析的部分。针对这一时期影像资料与社会主流思想(大一统的国族认同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本阶段电影文本涉及国族想象的角度分成五个,包括国族神话的建构、政府军教的影响、解殖策略的植入、传统文化观念的传播、台湾本土形象的确立等,各小节针对每个论点进行相应的论述。第二章,台湾的国族认同论述在新电影运动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台湾新电影开始挑战与质疑过去的官方论述,对本阶段电影文本的分析,主要从电影文本打破国族神话、完成个人与家国的命运的二重书写、城乡文化意义的建构、重新回顾殖民历史、女性视角的介入等方面完成一次影像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转型。第三章,在新电影之后,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台湾电影开始有意消隐过去宏大叙事下的国族历史,明显表达了族群意识之间的歧见,试图重构台湾的国族意识。本章各小节从影像颠覆中心叙事完成殖民情结的书写、商业逻辑影响下的都市题材书写、青春文艺传统的复现与当下时代背景的结合、展现民族电影特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电影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后新电影时期国族认同的新走向。结语部分则将本篇论文总结为,是在“电影作为建构身份的机器”的认识之上,站在大陆的角度来看待台湾主体精神出现时,可能会随之出现种种的“认同”焦虑和陌生化的效果,然而在逐步地确认台湾电影如何步入今日种种处境的过程里面,仍然能够去理解其中所承受着的有关家国离散、自我放逐、历史阴霾对他们所产生种种特殊情结,并最终认为,台湾电影有其特殊之处,整体的国族认同历史经历了“建构——质疑——消解”的过程。与其它第三世界电影相似,它在当下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下一一被消解,电影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做出更为积极的改变,而在思想内涵上却无法挣脱台湾社会自身存在的种种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