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微出血与临床关系日益密切,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像学与临床资料,探讨、分析脑微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微出血的防治及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在吉大二院住院行SWI检查的99个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脑微出血数量、位置并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吸烟、饮酒、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大血管动脉硬化、既往相关病史等临床信息。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微出血组与无脑微出血组,其中脑微出血患者有54例,非脑微出血患者45例,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将54例脑微出血患者按照脑微出血分布位置不同再分为幕下组、深部组、脑叶组、混杂组,各组间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有43例,将其分为脑微出组与无脑微出血组,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有54例,脑微出血检出率为54.5%,分布在脑叶的微出血数目最多。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脑微出血检出率为41.9%。2、脑微出血与无脑出血组中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空腹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大血管动脉硬化、房颤病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脑出血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脑白质疏松程度为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pearman相关分析证实脑白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脑微出血的发生数量越多。3、幕下组、深部组、脑叶组、混杂组各组间年龄、高血压患病率、脑白质疏松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深部组平均年龄最小,平均年龄分别小于幕下组、脑叶组、混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叶组高血压患病率最低,脑叶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混杂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组脑白质疏松程度最轻,幕下组脑白质疏松程度小于混杂组、脑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无脑微出血组临床资料比较,脑白质疏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微出血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脑叶部位最易发生脑微出血。2、脑白质疏松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年龄、脑白质疏松程度、高血压患病率在不同部位的脑微出血中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