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批评解读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学者们对他的研究涉及到他的家庭、经历以及哲学思想。文学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了其作品语言、结构、文体等。本文拟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对其文本的研究提供一个较新视角。 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形成和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特罗尔·格罗夫特认为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蕴涵了劳伦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工业化。他的思想与生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本论文拟从四个章节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分析的是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劳伦斯在文学上实践他的生态思想,这表现在他对原始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工业机械文明给自然生命带来戕害的挞伐上。劳伦斯提出只有回到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构成和谐关系。 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一群如克利福德和“活死人”一煤矿工人的异化人形象。劳伦斯认为工业化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性扭曲了人类本性,使人成为钱和机器的奴隶,造成人的身心分离。 第三章剖析了女主人公康妮由失去活力到获得新生的过程和原因。表达了劳伦斯对压抑人性本能的工业社会的鞭挞和对女性生存状态与命运的关怀。本章最后分析了劳伦斯的自然救赎人的思想,认为只有自然才能唤醒人的本能。 第四章通过分析康妮与克利福德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康妮与梅勒斯的平衡关系,剖析了劳伦斯的社会生态思想。劳伦斯认为男女关系达到和谐要通过血性意识,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回归生命的本真。最后论文对劳伦斯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其观点在当今的社会意义。
其他文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面对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如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公共文化服
学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党中央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  环境政策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具体体现。环境政策从文本转化为现实的重要一环是政策的执行,县级政府是环境政策
学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接收的76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干预组。前者38例采取常规护理,后者38例在前者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情绪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
碳中和导向下,交通系统的碳减排备受关注;同时,机动车排放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本文考虑排放评估和管理要求的多重不确定性,构建带有模糊和随机特征的不确定性道路排放约束;建立复杂不确定环境下,求解路段收费/补贴方案的两步模糊随机规划模型(two-stepfuzzystochasticprogrammingmethod,TFSP),并设计了基于分段线性化的模糊随机非线性优化模型求解算法。使用两个不同规模的路
学位
期刊
“共财团体”这一概念,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之后,便被引入法学和人类学家(含民族学家)领域。在法学中,主要是英国法史学家梅因,他在《古代法》中一方面利用法史材料,一方面使用了人类学或民族学资料来阐述法学问题,提出了“法人共财团体”概念。因而此书在世界法学史和人类学史均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法学、人类学两个学科皆公认其是一部典型的法律人类学著作。而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接续经济学议题的最初学者主要是进化论
期刊
“文学可以看作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文学思想也可以看作主体文学观和哲学观的综合体现。活跃于西晋太康、元康文坛的陆云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展开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相关的论文主张,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给予了补充和发展。通过对他人文章的点评,体现自己的文学思想,是古典文论的传统。陆云的文学思想正是通过对他人的文学批评而体现的。《与兄平原书》是研究陆云文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文即以此为
学位
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在其短暂的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死亡,诗人的敏感使他对生命与死亡这一人生主题反应尤为激烈。死亡成为济慈从事创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他在诗歌中对死亡的描写以及在书信中提及的死亡,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关注与思考。研究济慈的死亡意识,将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