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的语言系统,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符合其时代背景的不同特点,一直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地发展。目前在传统称谓语的基础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称谓语,极具时代性。称谓语属于语言的范畴,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密切关系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称谓语与社会的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称谓语是一种很有力的语言,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情感色彩,是构建人际关系的纽带,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成分。如何准确而又恰当地称谓一个人,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可以通过全名、姓、名、头衔、昵称等方式称呼他人。从其称谓语中我们可以探究交际双方的角色、亲密程度、身份及社会地位等,体会交际双方的态度和思想感情,并且可以感知在一特定背景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关于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不同学者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中Ralph Fasold在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称谓语(Address forms)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Ralph Fasold,2000:1-2)。称谓语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每种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面称,即指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进行当面交际时使用的称谓语,而不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称谓语的研究始终贯穿在语言学的研究当中,国内外语言学专家针对称谓语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文化伦理角度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将重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着重从社会因素研究和阐释大学生校园称谓的使用情况,并期盼进一步探索称谓语的实践意义,为学生在校园中称呼他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把握着时代发展的动态,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出生于95年左右,是名副其实的“90”后,极其活跃、富有创造性,更能表现出时代呈现的个性和特点。本文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研究方法探究大学生在普通话语境下在校园内称谓语选择的使用情况,通过数据整理归类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学科等因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大学生在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与校园后勤人员等多种不同对象的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并阐释大学生校园称谓语使用过程中的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并以此促进称谓语研究的深入和更新。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社会因素,如性别、年级、场合、社会地位、社会距离等,对大学生的社会称谓语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称呼老师方面,不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老师”、”姓+老师“、和“名+老师”是使用最频繁的称呼;在年纪方面,学生倾向于用昵称、亲属称谓语等称呼年轻的男女教师;相对于对年轻老师的称呼而言,学生更易于使用“头衔”和“职称”如“教授”来称呼年长男女老师;在称呼同学方面,“姓名”和“名”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都被男女学生高频使用来称呼熟悉的同学和一般关系的同学;但是针对于社会关系不同,称谓语的选择受到限制,女性学生在称呼关系一般的同学时使用的称谓语明显没有男生多样;女性学生更偏向于使用亲昵称谓语来称呼熟悉的同学,男性同学更偏向于使用“头衔”称谓语来称呼同学等;在称呼教辅人员方面,“老师”都是使用最频繁的,但是对辅导员的称呼,“辅导员”头衔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多,其他称谓形式的使用相对较少。在称呼校园后勤人员方面,性别差异不是很明显,“老板”、亲属称谓语、零称谓的使用情况相对频繁。同时,本文还调查学生们对称谓语的认知,其中“同学”、“老师”、“阿姨”、零称谓、“老板”是使用频率排前五的校园通用称谓语。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大学生校园称谓语的调查研究,旨在捕捉当今大学生称谓语的灵活和多变,丰富并更新称谓语的研究;希望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教学起到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