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乳腺癌的整个综合治疗体系中,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降低肿瘤分期以增加保留乳房和手术切除的机会,还在监测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前,潜在高凝状态已经在多种癌症的患者体内被发现,同时凝血系统的变化可能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凝血因子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可能存在密切联系。然而,治疗前凝血指标水平与NAC疗效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NAC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凝血指标与NAC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接受NAC及后续手术的1035例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数据:比如诊断时的年龄、患者性别、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表达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状态、Ki67指标和治疗前凝血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bin time 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等。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治疗前外周血凝血相关指标与NAC后病理完全缓解的关系。结果:1.在NAC后非pCR组和pCR组之间,治疗前Fib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3.05(2.63-3.48)g/L和2.90(2.53-3.28)g/L(P=0.008),而治疗前DD、PT、PTR、INR、APTT、PTA、TT、FDP无明显差异(P>0.05)。2.在单因素分析中,我们发现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状态(P<0.001)、临床分级(P<0.001)、ER状态(P<0.001)、PR状态(P<0.001)、HER2状态(P=0.028)、Ki67指标(P<0.001)、分子分型(P<0.001)和Fib水平(P=0.003)与NAC后pCR具有明显统计学相关性。3.多因素模型的结果显示化疗前低Fib水平是NAC后pCR的的独立预测因子(OR=2.436,95%CI=1.419-4.180,P=0.001)。此外,更小的肿瘤直径(P<0.001)、更低的腋窝淋巴结分级(P<0.001)、PR阴性(P<0.001)和更高的Ki67水平(P<0.001)与NAC后达到pCR明显相关。结论:治疗前低Fib水平与乳腺癌患者NAC疗效明显相关,是NAC后达到pCR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