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历年以来一直是依靠于存款和贷款利率之差,也就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差额的传统性收入。随着市场化的利率改革加速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商业银行只靠传统的利息差业务已难突破自己去实现跨越式发展,且越来越激烈的外资银行和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更加难以应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自主谋生和金融改革的急切需要形势之下,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正努力改变并优化单调的经营收入模式,实现自身业务多元化经营。此外,站在政策的视角去看,政府亦倾向于鼓励商业银行积极进入非利息领域,将其业务扩张和其规模做强做大。基于上述两个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断出现新的中间业务,非利息业务的收入占全部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逐渐增加。然而,鉴于许多的条件的牵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仍然局限在不足的空间里;利用股权投资进行综合营业的模式并没有普遍实现,非利息的收入在银行收入中的比例仅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相当,该部分收入业务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商业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拓展,与其对应的很多风险因素也如影随行。在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同时怎样去避免或降低各种宏微观的、国内外的风险影响,已成为银行业将要讨论的必要的关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非利息业务影响我国银行风险的输入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对现有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述评的前提下,阐明了非利息收入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基础以及传导路径;接着利用图表详细展示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及其构成部分和银行风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基于性质不同的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大类),从非利息收入占比及其结构占比角度观察非利息业务与银行风险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初步判断;再紧接着以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以经过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破产风险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经营风险和系统风险,以手续费佣金类收入占非利息总收入比、投资交易类收入占非利息总收入比、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为解释变量,且后续引入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占比与银行总资产的交互项,以非利息收入内部集中度、银行成本费用以及宏观货币流动性等为控制变量,选用2008年1季度至2015年4季度作为样本区间建立了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占比与银行风险之间关系,并以银行资产为交互对象,建立以非利息收入占比与资产对数乘积为核心的交互项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占比在资产规模作用下对银行风险影响情况。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占比与银行风险之间在一般的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结果中显示出几无显著性的特征。(2)在引入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与总资产对数乘积、投资交易收入占比与总资产对数乘积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与总资产对数乘积交互项,考虑到资产效应对非利息收入及其结构占比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风险或破产风险会随着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提高而上升;但是,由于各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缓冲效果。当银行总资产位于2000至5000亿元区间之上时,资产规模效应能够起到抵消部分非利息收入带来的负面风险效应。(3)非利息收入内部的业务越集中,即其多元化程度低会提升银行风险。无论是集中于投资交易部分或手续费佣金业务均会带来经营或系统上的风险。(4)无论有无引入资产的交互项,银行的成本费用增加均会增加银行风险;且当宏观货币流动性较强时,过剩的货币流动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但降低了其营业风险。本文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在稳健经营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同时降低银行风险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