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特征及Period基因的突变检测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蛾科昆虫大多数能够对农业经济作物产生严重危害,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夜蛾科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作为一种杂食性农业害虫,常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和一些观赏植物,给农业经济生产和绿化生态建设带来重大危害。当前主要采用化学杀虫剂抑制斜纹夜蛾的种群,但由于不规则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加等弊端日益突出,因此亟需开发绿色高效的防控技术。已有研究发现该虫两性求偶、交配等通讯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这是否与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有关?有哪些生物钟基因可能参与其中?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昆虫两性通讯的节律机制,而且可为设计和开发基于行为调控的害虫防治新技术提供依据和靶标基因。本研究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斜纹夜蛾生物钟基因的鉴定和序列特征分析对斜纹夜蛾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共获得8个与节律行为相关的生物钟基因:周期蛋白基因(Period,Per)、永恒蛋白基因(Timless,Tim1和Tim2)、隐花色素基因(Cryptochrome,Cry1和Cry2)、循环蛋白基因(Cycle,Cyc)、时钟基因(Clock,Clk)以及b Zip转录因子基因(Vrille,Vri),种类和数目与已报道的其他目昆虫相似。同源比对分析发现8个生物钟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417-1284个氨基酸,并与其他夜蛾科害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86%-99%)。序列特征分析表明,生物钟基因的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位置以及长度,其中Per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最多。基于不同昆虫生物钟基因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发现,斜纹夜蛾生物钟基因均能与鳞翅目昆虫聚集于同一进化枝上。以上表明本研究基于组学数据从斜纹夜蛾中挖掘到的8个基因属于昆虫生物钟基因家族。2.斜纹夜蛾生物钟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雌雄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通过对生物钟基因在斜纹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发现,多数基因在成虫中有显著高表达的特征,且有些基因的表达量会随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而有所下降,但在蛹期时又有所升高,到成虫羽化后表达量会达到最高,如Cry2、Cyc、Clk和Tim1。成虫期的Per和Cry2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暗示很有可能主要参与调控成虫节律活动。进一步对生物钟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发现,所有基因在雌雄虫各个组织中都有明显的表达差异,且同一基因在雌雄昆虫相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均不相同。这些结果表明生物钟基因对斜纹夜蛾不同时期生理行为的正常运转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成虫化感和生殖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很有可能参与调控两性的通讯行为。3.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相关基因及生物钟基因的日动态特征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相关基因的日动态表达结果发现,性信息素合成关键基因Des5和Des11在羽化后第3d的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性信息素合成关键组织)中达到表达高峰,性信息素感受相关基因PBP和OR在羽化3-4d雄虫触角(性信息素感受关键组织)中的表达量迅速上升,并在4-5d达到高峰,该现象与斜纹夜蛾两性求偶、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成虫羽化后2-4d吻合。对生物钟基因的日动态分析发现,Per、Cry2与Des5、Des11在性信息素腺体中有相似的动态表达式模式。此外,所有生物钟基因均在2-3d的雄虫触角中达到表达峰值,这与性信息素受体OR6的日动态表达模式相似。这表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通讯过程中关键基因的日动态表达很可能受生物钟基因的调控。4.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相关基因与生物钟基因的时动态特征进一步对2-3d成虫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分析发现,性信息素合成基因Des11、Des5在雌虫进入暗期分别2、6h时达到表达高峰,且这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与Per、Cry2和Cyc较为一致;性信息素感受基因PBP1、PBP2、OR6和OR13在光期内的表达随时间增加逐渐下降,在进入暗期1-2h时出现峰值。而OR11、OR16和PBP3在暗期未出现表达高峰。4个基因(Per、Tim2、Clk和Cry2)分别在光期(1:00)和暗期(14:00)出现表达峰值,这与OR6、OR13和PBP1的表达具有一致性。5.斜纹夜蛾生物钟基因Period的突变检测生物钟基因Period极有可能参与调控信息素合成和感受。因而利用当前在昆虫基因研究过程中常使用的CRISPR/Cas9系统对斜纹夜蛾该生物钟基因进行敲除,突变检测结果发现在该基因的第4个外显子上有可以构建出突变斜纹夜蛾的靶标位点,为探索该基因在斜纹夜蛾体内功能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生物钟基因Per、Cry2和Cyc很有可能调控雌虫性信息素的合成与释放节律行为;Per、Cry2、Tim2和Clk可能参与调控雄虫对对性信息素的感受的节律过程;利用CRISPR/Cas9系统初步筛选出导致Per突变的2个靶标位点。本研究为解释昆虫两性通讯这一节律行为的内在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基于节律调控的新型害虫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潜在新的靶标基因。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的研究是近40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职后教师MPCK的结构、测评和来源的研究比较多.关于如何发展职前教师的MPCK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探索职前教师MPCK的有效发展策略对培养高质量的数学教师十分关键.基于已有文献,在分析A省3所地方性师范院校职前教师MPCK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职前教师MPCK的发展”为核心问题,以A省HB市某师范大学10名职前数学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显示IRX5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对IRX5过表达细胞株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YWHAB基因与IRX5表达量正相关,推测二者之间存在潜在靶标关系。本实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IRX5是否与YWHAB基因启动子区域相结合以探究IRX5对YWHAB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通过构建YWHAB基因过表达细胞株,进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YWHAB基因与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的关系。研究结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挑战传统文化的局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的弘扬陷于困境之中。博物馆作为一座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其馆藏品有着独特的优势。将脱胎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创设计融入到初中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博物馆文创设计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通过对
为切实提高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加强师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认识、拓宽中学德育途径,本文对济宁市16所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展开调查,总结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客体、载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完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上暴露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目前,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又缺乏针对性,导致高中生身心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跆拳道品势训练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分析,探究跆拳道品势对高中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的价值,为跆拳道品势在高中生中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高中生选项课内容更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是我国麦区主要的两种病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途径就是培育抗病品种。而优异种质资源收集、发掘与创新利用,是持续提高小麦抗性水平的关键技术途径。目前关于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主要围绕单一病害的抗病性鉴定开展,而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常常会出现多种病害同时发生,筛选具有多种抗性的种质资源则尤为重要。同时,了解小麦与病菌互作的生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目前最常见的临床致病性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和全身感染(念珠菌病)。在大多数免疫系统正常的人体中,白念珠菌作为共生体与机体共存。但在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白念珠菌会迅速增殖并引起感染。目前对于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现状并不乐观,并且白念珠菌对于已有的经常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通过生物信
肽基辅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是一类共价结合的异构酶,负责催化肽基脯氨酸的顺反异构化,包括亲环蛋白、FK506结合蛋白和小小菌素三个家族。其中亲环蛋白家族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普遍存在细菌、真菌、植物和脊椎动物中。亲环蛋白在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细胞内过度表达,而在相应的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可能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
地下滴灌是把滴头出水口埋入土壤下面,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而交替根区灌溉作为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形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的科研工作对地下滴灌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交替根区地下滴灌研究非常有限。本试验以番茄为对象,研究了交替根区地下滴灌及不同滴头埋深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番茄小区设置常规高水滴头埋深20cm,常规低水滴头埋深20cm,交替低水滴头埋深20cm、12.5cm和5cm共五个处理。试验主要研究
包瓜是一种加工型的甜瓜品种,瓜肉生涩熟酸,不宜生食,是专门制作酱菜的优良菜瓜品种。包瓜被制成酱培包瓜后口感清脆,远销国内外,是淮北地区的地方特色蔬菜,提高包瓜的品质,扩大包瓜的产业链,可以为淮北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果实硬度是影响包瓜加工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至今为止有关包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包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授粉后14天和28天果实的转录组比较,筛选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