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空间隐喻认知理据的对比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对比了英汉空间隐喻的现实认知基础.文章首先阐述了隐喻研究的主要理论,接着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阐明人的认识遵循的规律.近年来,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人的思维问题.因此,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也遵循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隐喻的应用与理解和人类文化有密切联系.该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文章回顾了隐喻研究的主要理论:传统的隐喻理论和认识隐喻理论.传统的隐喻理论包括亚里士多德学派和柏拉图学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将隐喻与人的思维紧密联系起来.第二章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的理解过程、认知隐喻的理论以及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为第三章空间概念隐喻的分类和第四章空间概念隐喻的理解做了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UP-DOWN和IN-OUT两组空间概念的词汇意义和隐喻意义.两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以找出两种语言中空间概念用法的异同.第二章中所论述的有关人类认知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整合理论,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释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空间概念隐喻意义的发展机制与理解.英汉中这两组概念表达的意义是相似的,其相似性是由人的共同体验决定的,即地球引力和将人体视为容器的观念.而这种共同的体验在不同的文化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反映为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应该从人的不同经历和文化差异的方面进行,对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语言学习应该与文化联系起来.
其他文献
语言的使用意味着交际的存在.因此,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从语用学的观点看,人类交际受语用原则的制约
关于犍陀罗弥勒菩萨像手持的小容器,历来的说法,只看做水瓶。1983年3月日本学者上原和先生在汉城举行的第二次韩日联合古代史学术讨论会上初次提出疑议。然而,从键陀罗出土的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尽管近年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但多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精炼简隽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模糊的内容,强烈的感情,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显著特征。华夏古典诗歌历史悠长,绵延近
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着重强调从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出发,注重标准的厘定和标准的遵守,以忠实性为翻译的最高标准,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勒菲维
众所周知,语言迁移是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重要分支之一。Postman,L曾指出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会影响后来的学习效果。同样,学习语言也会受
本文以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以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织工马南传》中的叙事结构加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