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硫氮/3418A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协同作用机制及浮选应用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ppl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铅锑资源的富集主要是通过对其硫化矿物的浮选分离实现。然而,随着铅锑资源贫化以及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浮选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相对于单一捕收剂作用机制简单且在多组分矿物浮选过程中药剂消耗量大以及回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工业上采用不同类型捕收剂组合浮选能够有效地发挥彼此优势,在低药剂消耗的情况下强化回收多组分元素并提高浮选指标。鉴于广西地区复杂难选铅锑多金属硫化矿长期以来存在的浮选回收率低、精矿铅锑品位不达标以及锌杂质高等问题,本文以脆硫铅锑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纯矿物和实际矿石浮选、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分子模拟建模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面分析与表征方法,从配位化学的观点系统性地开展了混合捕收剂在矿物表面作用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脆硫铅锑矿晶体结构可视为一系列复杂铅硫化物、铁硫化物以及锑硫化物按照最紧密堆积原则构建而成。Pb和Fe原子分别与邻位六个S原子结合成类似方铅矿和黄铁矿结构,但是在应力作用下更扭曲。晶体中包含两种三配位构成的Sb S3结构和一个四配位的Sb S4结构,其中三配位结构与辉锑矿更接近。脆硫铅锑矿(001)面存在两种互补的亚表面,即铅暴露面和锑暴露面。铅暴露面最外层两种Pb(PbⅠ、PbⅡ)原子分别围绕中心Fe原子呈现出疏松对称分布,且Pb原子和Fe原子均由六配位变为四配位;此外,受断裂键影响,表面Pb和Fe原子发生不同程度的弛豫,其中Fe原子因为Fe—S共价作用显著增强而变得相对稳定,Pb原子则因Pb—S键断裂而活性有所增加。锑暴露面外层Sb原子呈集中分布,相邻Sb之间距离介于0.35 nm~0.42 nm之间;表面Sb原子在断裂键的作用下发生重构而呈现出类似辉锑矿的sp~3杂化结构。2)研究表明混合捕收剂能够有效改善脆硫铅锑矿浮选,其中乙硫氮/3418A(二异丁基二硫代次膦酸钠)组合效果最好。3418A优先添加或者与乙硫氮混合后同时添加对浮选指标并无显著影响,且两者最佳配比为乙硫氮和3418A摩尔比2:1;此外,研究还显示混合捕收剂在调浆过程中表现出与3418A类似的快速反应能力,但泡沫更丰富、稳定。实际矿石浮选结果证实乙硫氮/3418A混合捕收剂可以有效地提高铅锑精矿中铅、锑品位和回收率的同时降低精矿锌的含量。3)pH介于5~9范围内,乙硫氮、3418A以及混合捕收剂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吸附行为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当p H=7时,三组捕收剂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平衡吸附量顺序依次为:乙硫氮>混合捕收剂>3418A;此外,对应的初始吸附速率依次为1.2618 mg/(g·min)、2.0024 mg/(g·min)以及1.9184 mg/(g·min),即混合捕收剂初始吸附速率高于3418A和乙硫氮。FTIR和XPS分析表明乙硫氮和3418A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均存在化学吸附作用,且混合后的捕收剂在矿物表面也同样可以检测出两种药剂的成分。结合SEM-EDS分析证实,乙硫氮和3418A分子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存在协同作用,其中3418A化学吸附量更显著。4)乙硫氮和3418A分子均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脆硫铅锑矿表面原子作用。铅暴露面存在三种吸附形式,即PbⅠ-PbⅡ穴位、PbⅠ-PbⅡ桥位和PbⅠ-Fe桥位吸附,其中PbⅠ-PbⅡ桥位吸附最稳定,其次为PbⅠ-PbⅡ穴位吸附;此外,3418A在相应位点的吸附均强于乙硫氮。捕收剂分子在锑暴露面存五种吸附构型,即SbⅠ-SbⅡ桥位吸附、SbⅡ-SbⅢ桥位吸附、SbⅠ-SbⅢ穴位吸附、SbⅡ-SbⅢ穴位吸附以及SbⅡ-SbⅡ穴位吸附。进一步研究显示桥位吸附较穴位吸附更为稳定,且3418A的吸附能大于乙硫氮。作为典型的窄禁带半导体矿物,脆硫铅锑矿表面电荷分布具有传递性。优先吸附的捕收剂分子会使表面原子电荷发生再平衡作用从而削弱临近金属荷电进而影响后续捕收剂分子的再吸附;同时,后续捕收剂的吸附同样也会一定程度对临近优先吸附的捕收剂分子产生排斥效应,该行为对于吸附作用比较强的3418A分子影响更为明显。5)乙硫氮因分子间H…N氢键作用形成的胶团更密实,但在脆硫铅锑矿表面反润湿-铺展过程中也因内聚力大而导致铺展效率低;3418A分子间主要以范德华力作用,因此可以高效低在矿物表面铺展,但由于分子间间隙大而导致疏水性较弱。乙硫氮/3418A组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乙硫氮吸附能力差以及3418A疏水性弱的缺点,实现脆硫铅锑矿高效捕收。6)大厂105号复杂铅锑锌多金属矿铅锑浮选实验室小试、扩大连选以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乙硫氮/3418A混合捕收剂可以显著地改善铅锑浮选。扩大连选十个连续班次结果表明混合捕收剂铅锑精矿中铅+锑品位以及铅、锑回收率平均值依次为52.04%和90.13%、88.47%,分别比苯胺黑药提高了6.24%和7.28%、6.04%;精矿中杂质锌含量则比后者降低4.42%。巴里选矿厂工业试验显示老工艺存在的矿浆粘稠以及粗粒级铅锑不易上浮等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铅锑精矿中杂质锌的含量也比之前显著减少;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试生产期间,综合药剂成本降低了15.05%,年新增产值789万元。
其他文献
为探讨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通过3年大田试验设置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 kg·hm–2 (N1)、300 kg·hm–2 (N2)、450 kg·hm–2 (N3)],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灰钙土土壤容重、水分、养分和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改善耕层
目的:针对黄河泥沙制备烧结砖成本不具优势,而且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以及制备免烧砖反应活性不足,成品强度很难满足要求等问题。开展泥沙活化试验、不同材料配比下的固结凝胶试验和免烧砖性能检测试验,综合考虑性能、经济合理性等因素,通过改进激发剂和胶凝材料配合比等方式确定黄河泥沙免烧砖的最佳制备工艺,制备出符合工程实际应用的免烧砖。方法:(1)预选氯化钙、草酸、硅酸钠、硫酸钙和碳酸钠五种激发剂,分别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219例胃癌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调查,依据患者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早期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93)、无复发组(n=126);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胃癌家族史、肿瘤部位、Lauren分型、Berman分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
文本分类(TC)是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重要基础任务,多标签文本分类(MLTC)是TC的重要分支。为了对多标签文本分类领域进行深入了解,介绍了多标签文本分类的概念和流程。将近年来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划分为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梳理了多标签文本分类领域常用的数据集和评价指标,分析了部分多标签文本分类模型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介绍了多标签文本分类的研究方向:标签相关性、特定标签特性、
目的 观察高频电刀电灼加肛管内点状结扎疣体联合肛管松解术治疗肛管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采用高频电刀电灼加肛管内点状结扎疣体联合肛管松解术治疗81例肛管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后6周、12周、24周评价患者的疗效,于术前及术后(6周、12周、24周)评价患者的肛门形态及功能(肛门狭窄程度、肛门失禁
<正>长政办发〔2021〕7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为推动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8〕62号)、《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市场监管基层执法装备配备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市监稽发〔2021〕35号)等文件精神,经市委、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
期刊
为揭示不同施肥时机(全过程、前1/2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下土壤水氮运移转化规律,以砂壤土和黏壤土质地的一维垂直肥液(尿素)入渗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不同施肥时机下土壤水氮分布与再分布过程中的运移转化规律,并量化比较其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时机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体中水分分布影响微小,但对不同形态氮素运移转化影响显著;砂壤土和黏壤土入渗结束时刻,全过程和后1/2入渗水量施肥时,其
大量鞭毛虫栖息在低等白蚁肠道内,是白蚁赖以生存的共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鞭毛虫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降解食物的系统,为宿主提供营养和能量。研究鞭毛虫群落结构是揭示其各组成种类生理功能的基础。利用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受鞭毛虫生长发育阶段、样品制备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基于分子标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来研究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台湾乳白蚁Coptote
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如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的吸收存在偏好,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发育、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有关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吸收及利用特性的研究结果尚缺乏系统的总结归纳。本文从各类氮素形态的特点入手,归纳总结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偏好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对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植物响应不同氮素形态单施或配施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对氮素
川黄柏(Phellodendrob chinense Schneid.)是我国南方典型药用经济植物,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甾醇类等药用成分,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药治疗和养生已被接受和认可,导致川黄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通过合理地调整栽培措施以提高川黄柏等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外源氮影响土壤微环境,调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次生代谢进程,但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