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言》是扬雄集一生心血,模仿《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哲学著作,它用正统的儒学观点去批驳违反“圣人”之教的一切言行,以发扬光大以孔孟为代表的正宗的儒学思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去探究《法言》中蕴藏的丰富的伦理思想。扬雄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认为人的本性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而最终决定人善恶的,只能取决于后天的修养。他认为主体的自觉在道德修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立志学习是向善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从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这具有创新性,也构成了《法言》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个体伦理思想方面:他提出了“强学力行”的修身观,要求君子努力学习“圣人”之道,加强自我修养,确保一直向善,丰富了人性论思想。他提出了“明哲保身”的处世观、主张知识分子在禁网森严的封建专制时代,要选择通达有智慧的方法,保生全身。他提出了贵“知大知”尊师观,强调师长的教诲示范作用。他提出了“宁亲”、“宁神”的孝道观,升华了儒家的孝道观。在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方面:他提出了“导之以仁”的德治思想,认为治国只要用仁义、廉洁、正道、礼仪教化民众,民众就会多美德能礼让。提出了“莫尚于中和”的政治观,主张中和,反对武力扩张,主张以德服天下。劝谏统治者要树立“审其思敦”的民本思想,体察百姓忧苦,建立“思”政。提出了“与众弃之”的缓刑思想,主张缓刑,先教后杀,推崇教化,以减轻民众痛苦。
其他文献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精深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欧洲及全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中世纪、文艺复兴,
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以对现实个人存在方式的关注为
从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角度,来展示笛卡尔哲学的机械论向度,或者说,来分析、诠释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是本文的目的。   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相比,笛卡尔将“机械学”的内部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