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共和地区典型固沙林地中植被的根系分布特征,为该地区人工造林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当地典型荒漠化防治物种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沙柳、小叶杨、小穗柳、乌柳6种植物与中间锦鸡儿纯林、柠条锦鸡儿纯林、沙嵩纯林、乌柳纯林、小叶杨纯林与中间锦鸡儿-沙蒿混交林、乌柳-小叶杨混交林8种典型人工林林分,对不同植物种与不同林分中的植物根系分布特性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整株挖掘法获取植物根系样本,使用WinRHIZO Pro 2500a根系分析系统,计算根系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系消弱系数等参数。研究结果如下:此次研究所选择的植物种根系主要集中在0~40 cm深度范围内,根系生物量密度与根长密度沿土层深度波动下降。小穗柳细根比根长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种,说明其细根根系活性最强,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好。沙柳与中间锦鸡儿的根系生物量消弱系数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种,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柠条锦鸡儿的生物量密度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种,获取能量的能力较强。在共和盆地人工植被恢复宜选用适应性较强的小穗柳,或固土能力较强的沙柳与中间锦鸡儿。此次研究所选择的8种典型林分中,乌柳在林分中的根系分布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强,其次是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与沙柳,沙蒿可以作为先锋植物种植。混交栽植模式下,中间锦鸡儿与沙蒿对当地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植物对表层土壤的依赖性减小,对干旱天气的抵抗力与适应性增强。乌柳与小叶杨的根系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了根系对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乌柳与小叶杨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该区域内宜选用中间锦鸡儿-沙蒿混交林,乌柳-小叶杨混交林。其次是乌柳纯林,中间锦鸡儿纯林、柠条锦鸡儿纯林与沙柳纯林,不建议种植小叶杨纯林。柠条锦鸡儿纯林、中间锦鸡儿-沙蒿混交林与沙柳纯林样地土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沙柳纯林与小叶杨纯林样地改善土壤透气透水性的能力较强。乌柳-小叶杨混交栽植模式下,样地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大,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得到提升。中间锦鸡儿-沙蒿混交栽植模式对土壤的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也应注意及时管理疏松土地,必要时施加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