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传统的药性与病机理论实质上是“症状—方药”之间的逻辑中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有“有是证,则用是方”的方证相应、重视经验用药、经验用方的思路,也有通过病机分析确立治法、选择方药的理性用方的方法。后经过历代医家的注释、发挥,尤其是在金代成无已开创“以经解论,以论证经”研究方法之后,中医学传统的病机与药性理论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重大发展。十七世纪以后,日本注重实证的古方派兴盛。如代表医家吉益东洞推重张仲景《伤寒论》,力倡“实证亲试”,主张不拘病因,随证投药,发展了张仲景药证的学说。吉益东洞所研究的张仲景药证内容主要是以方证逆测药物功用,实则实矣,然不免拘泥之嫌。其与中医用药不同,一是其完全抛弃了中医理论,否定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药性病机等;二是结合了西医学,这一点在后来的汤本求真的著作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吉益东洞提出的张仲景药证作为经验用药有着实用、真实、可靠的价值,但也会出现义理不清、使用不当、贻误病情的弊端;而中医的辨证思想则有着义理清晰,执简驭繁的特点。将经验与辨证用药结合更有利于临床。所以本论文从辨证用药的角度出发,以药性和病机为药证研究的基础,与吉益东洞的研究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本篇论文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是关于药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药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总结来找出药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从药性与病机具体分析药证。我们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中,选择了具有临床意义的九味药,分别是麻黄、桂枝、细辛、柴胡、半夏、芍药、地黄、附子、石膏。每一味药的药证研究主要包括原文考证、药证研究辑录和从药性与病机分析药证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药证的出现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一种规范和规律,但是中医用药显效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药性与病机的对应,若只是见某症状用某药,未免失于偏颇,若药不对证,轻则无效,重则有害。2.药性与病机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性与病机的相应是中药显效的条件。历代医家对药性的认识并不统一,大多带有个人经验主义色彩,这对于后世的应用不能提供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对临床造成了不便。3.在药性与病机的基础上规范药证的研究使临床用药既有规矩绳墨可循,又有权变活法可征。药证是一个既崭新又古老的课题,时代的不同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使药证在临床应用中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