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食物过敏现象频发,过敏人群数量日益增多。在亚洲地区,水产品过敏人群比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害生命。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食物过敏,是一种潜在的、有效的食物过敏治疗手段,但其详细的、深入的作用机理还未被完全阐述。从酸马奶中分离出的干酪乳杆菌Zhang(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Zhang)不仅在乳品发酵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具有调节小鼠肠道免疫、改善肠道菌群等多项功能,但目前对于其缓解食物过敏的效果及机理鲜有报道。此外,抗生素作为过敏人群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原核重组表达获得无毒的黏膜佐剂——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以及佐剂与过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融合蛋白——CTB-TM。随后,通过构建TM、CTB-TM以及抗生素处理(TM+Abx)三种不同口服致敏模型以及LcZhang干预模型,探究不同口服致敏模型的致敏效果以及LcZhang对不同致敏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影响。以小鼠体重变化、临床过敏症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IgG2a、IgG1、组胺含量、肠粘膜损伤(病理切片及TslP、Il33基因相对表达量)评价食物过敏口服致敏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并探究抗生素对食物过敏反应的作用,以及低剂量CTB-TM重组蛋白是否可产生致敏效果,并替代天然蛋白用于食物过敏研究。同时,从T细胞免疫平衡、肠道菌群稳态以及口服耐受性探究LcZhang对TM单独致敏、TM+Abx混合致敏两种致敏模型潜在作用机制及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原核表达融合蛋白MBP-CTB-EGFP具有跨膜功能,与过敏原TM混合后能致敏小鼠,可作为黏膜佐剂用于食物过敏动物模型构建;(2)TM、TM+Abx、CTB-TM 致敏小鼠血清中 TM 特异性 IgE、IgG2a、IgG1显著上升,小肠黏膜组织发生病变,Tslp基因mRNA表达量上调,其中TM+Abx组变化最为显著,表明口服致敏模型构建成功,且抗生素能加剧食物过敏反应;(3)致敏第二周开始灌胃LcZhang可有效缓解TM单独致敏小鼠的食物过敏症状,主要包括血清中IgE水平下降,肠道组织损伤修复,以及Tslp、Il33基因表达量下降等。但对TM+Abx致敏小鼠以及CTB-TM致敏小鼠的缓解作用不佳。表明LcZhang缓解食物过敏具有针对性,不同的致敏方式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效果;(4)LcZhang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相关基因表达以及Th1/Th2/Th17细胞比例等途经缓解食物过敏症状,但抗生素可削弱其治疗功效;(5)LcZhang对TM单独致敏、TM+Abx混合致敏小鼠肠道中耐受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脾脏中T细胞、B细胞、DC细胞的成熟分化,以及肠道内容物菌群分布与丰度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表明抗生素对食物过敏的产生及益生菌的预防治疗均有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水产品主要过敏原TM 口服致敏的潜在机制,并揭示了 LcZhang缓解TM过敏的效果及初步机理,以及抗生素对食物过敏的产生及益生菌治疗的影响,为食物过敏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食物过敏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最终能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