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当今国内建筑界的许多学者和建筑师都致力于挖掘和复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精髓,也已经付诸许多实践。但是园林空间模糊不定的特征使学术层面上就空间进行严谨和客观的分析非常困难。透明性是1964年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分析手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发展。它致力于寻求差异中的共性,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分析中具有普适性。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特质恰好包含了含糊不确定的形式构成和多维的空间感受,吻合透明性的分析基础。本文通过追溯透明性理论的源头,深入探究柯林·罗将其从立体主义绘画引入现代主义建筑的过程,发现“浅空间”概念是这一转换的重要媒介。它作为透明性理论中重要的附属概念,为理论提供了分析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很多经典的画论,都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以上分析,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透明性分析落实为对其可能含有的浅空间属性的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寻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具备浅空间属性的空间,并对其进行透明性分析,来建立起古典园林浅空间的空间模型。笔者通过实地探访6座苏州园林,找到了8个符合条件的浅空间,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在对中国园林进行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借助了国内著名园林研究学者杨洪勋先生的园林理论,以“景象”和“景面”分别对应透明性理论中的“深空间”和“浅空间”概念,并在这一园林理论体系下,提出了古典园林中塑造浅空间的手法归纳,从而为这种不确定的空间找到复制和重构的可能性。最后,在凤河会所6号院的设计当中,笔者将归纳出的手法运用到当代的园林设计当中去,并对新的设计成果进行了浅空间分析,希望通过这一实践案例完成古典园林空间模型的当代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