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传染病。可自然感染鸡的ALV目前共有7个亚群,分别是A、B、C、D、E(内源性)、J和K亚群,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是A、B和J亚群。A和B亚群主要引起淋巴细胞瘤,J亚群则主要诱发髓样细胞瘤。ALV感染后可导致各种临床肿瘤的发生及亚临床的感染,是优质鸡目前危害/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优质鸡是我国的地方优良品种,由众多各种规模的种鸡公司独立培育生产,年出栏量50亿只左右,约占肉鸡产量的一半,其中广西、广东地区约占总量的40%。为了解优质鸡中ALV流行毒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最新的变化,课题对2017-2020年获得的广西和广东地区优质鸡临床疑似ALV感染病例,通过接种DF-1细胞培养、病毒分离与鉴定,共获得43株ALV;经分离株env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确定分离株均属于J亚群(ALV-J),其中19株属Clade 1.1分支、1株属Clade 1.2分支、23株属Clade 1.3分支;通过对分离株env基因的选择压力和氨基酸(amino acid,aa)熵值分析,发现Clade 1.3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病毒囊膜蛋白ENV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10个分离株具有明显的aa突变位点,它们全都属于Clade 1.3分支,其中2株分离株在192-194 aa残基处均含有一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NLS),经用Alpha Flod2同源建模发现,这个位点定位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个α-螺旋(190-200 aa)的功能域之中。临床上不同亚群ALV混合感染病例时有发生,为探究共感染中不同亚群病毒间的相互影响,课题选择优势流行的Clade 1.3分支中的分离株GX20YL16J及ALV-B的分离株GX18PX02分别感染和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然后在感染后的各天(day post-infection,dpi)即1 d、3 d、5d、7 d和9 d分别收取细胞样品进行RT-q PCR检测,建立病毒的生长曲线。结果发现在感染后的3天,共感染组中ALV-J病毒拷贝数比ALV-J单一感染组的显著增加(P<0.001),而共感染组中ALV-B的病毒拷贝数则与ALVB单一感染组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病毒共感染的1-3 dpi里,ALV-B促进了ALV-J的增殖;为深入探究共感染中ALV-B促进ALV-J增殖的过程中引起宿主基因差异性表达的情况,课题在细胞层面上构建了ALVB与ALV-J感染CEF的模型,在1 dpi和3 dpi分别采集ALV-B、ALV-J的单一感染组及共感染组的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发现:各感染组在3 dpi富集到的差异基因均比1 dpi的多;对ALV-B和ALV-J单一感染组/共感染组之间共有的差异基因进行差异富集分析,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激活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产生炎症反应,参与免疫系统过程的正调节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信号传导和免疫应答通路等;研究发现各感染组在1 dpi和3dpi均显著富集到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通过差异富集分析共感染组和ALV-B单一感染组在1 dpi和3 dpi共同富集到的差异显著的细胞因子,筛选出激活TLRs信号通路的相关关键因子有TLR3、TLR7、IRF7、IL-6、IκBα、IL-12β、IL-1β、CASP8、IKK?和IL-8-L2,然后通过RT-q PCR方法对这10个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10个细胞因子在各感染组中的表达量均上调,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2017-2020年从广西及广东地区优质鸡中获得的43株ALV全部属于J亚群,主要以Clade 1.3和1.1分支占优势类型,Clade 1.3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中一些毒株的ENV蛋白的gp85中存在功能域结构的改变;基于共感染试验中发现的ALV-B促进ALV-J复制的现象,分析ALV-B和ALV-J单独感染/共感染CEF的转录组数据以及验证实验,发现ALV-B主要通过TLRs信号通路中多种细胞因子上调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共感染中ALV-J的增殖,揭示了TLRs信号通路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为后续研究不同亚群共感染鸡的致病致瘤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