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建筑语言向现代建筑空间语境的转化产生新的空间秩序,以及新的设计语言的传承问题入手,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空间及空间构成材料所承担的意义。通过深入思考“建筑承载人类文明”这一抽象问题背后的文脉延续具体形式,以及构筑空间与参与其中的人的相互影响关系。传统建筑不能简单表述为“木建筑”。传统建筑空间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有一个的发展历程的文脉体系,这个体系传达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传统建筑的表现形式亦可类比文学艺术语言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变化着。从周秦唐宋至明清民国,是一个由顺从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过程。时至今日,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命、经济政治革命,这种改造更是势头迅猛,甚至缺失信仰。迷失信仰的文化是匮乏无力的。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若没有深厚的文化信仰作为精神依托就不足以称之为建筑作品,而是一种简单乏味的构筑物。自古从庙堂建筑到民居建筑都含有深厚的文脉在其中,这种文明体现在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砖石建筑材料之中。当代以前对待传统的态度虽然也从顺从向改造转变着,总体而言还是保有对自然对传统的尊重和敬畏,即便晚清民国时期的建造者发展到以“玩儿”的心态去营造建筑空间,其核心目的还是在营造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很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域文化逐渐被强势文化侵蚀。本土传统文化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树立强势文化体系与发达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当今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民众对于传统概念的理解和认同也复杂多样,但是总体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吸纳国外的各领域思潮,其中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各流派一时纷纷涌入国门。显然当时的中国还没法仔细研究消化如此众多的外来文化,使得本就纷乱的文化体系暂时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追求在城市建设方面赶超国际标准,随之而来的是设计语言的趋同与陷入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对立状态。同时,各方建筑势力都在抢占着市场,中国城市广袤的土地成为国外建筑试的验田。于是本文开始着手探讨传统建筑空间设计语言在现代建筑空间、秩序中的转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