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了开车出行。快速发展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据调查研究发现,LED交通监控补光灯给驾驶者带来的失能眩光问题非常严重。基于这一问题,论文以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失能眩光展开研究,以便在不久的将来为控制补光灯对驾驶者造成的失能眩光提供可参考的理论。论文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了眩光的基础理论、夜间驾驶的视觉特性和LED交通监控补光灯的相关基础理论。眩光的基础理论研究了眩光的概念、分类以及评价,选择了阈值增量TI作为评价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失能眩光的指标。夜间驾驶的视觉特性描述了人眼的视觉系统的简介、驾驶者的视觉行为特征、以及驾驶者的反应时间的整个过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的相关基础理论阐述了补光灯的分类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明确了实验的研究对象。论文的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了将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应用于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的失能眩光测试。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需要数码相机采用多次曝光法合成高动态范围图像,然后利用photosphere软件提取相关数据。在利用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对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进行实测前,必须对数码相机进行定标实验,本章通过定标实验得到了用于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测试所需的各种参数。论文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进行失能眩光的调研、失能眩光范围的研究和阈值增量TI的实测。对重庆主城区内的LED交通监控补光灯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补光灯亮度高达十多万坎德拉每平方米甚至二十多万坎德拉每平方米。通过对眩光的影响范围进行测试,在补光灯前方20m-30m的位置失能眩光达到最大。对阈值增量TI的实测选取城市道路5处测量点进行测试,通过测量的数据分析计算,所有点的阈值增量TI均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对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失能眩光的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论文的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了在常亮型LED交通监控补光灯失能眩光条件下,反应时间与背景亮度、视标对比度、补光灯亮度的关系。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了影响反应时间的拟合曲线。研究发现,背景亮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视标对比度和补光灯亮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大。当视标对比度小于0.5时,随着视标对比度的增加,测试者反应时间逐渐减少;当视标对比度大于0.5后,增加视标对比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少。随着补光灯亮度的增加,测试者的反应时间越来越长,亮度从0—10~5cd/m~2时候,失能眩光程度增加的速度很快,亮度大于10~5cd/m~2后,失能眩光程度增加的程度逐渐降低。基于以上研究,本章最后提出关于控制失能眩光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