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学科的发展,“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公民的必备常识,从高深的科学研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版块纳入小学数学课程中,并在课程教材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因此,对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作为行动研究者,首先对已有的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概括,确定本研究从期望课程、实施课程、获得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期望课程主要侧重于对《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分析,实施课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朔州第三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获得课程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对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认知情况。通过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期望课程的研究,明确了小学阶段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确定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难点是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2.通过实施课程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之前,教师应该将数据处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讲解清楚。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得出结论五个部分。学生只有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制作用来描述数据的图表,才能进一步分析数据以得出结论,完成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讲解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先局部再整体,做到层层递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3.通过获得课程的研究,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强调的教学重点掌握的比较好,但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笔者在对期望课程、实施课程和获得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结合自已的实习经历和对一线教师的采访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