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其他文献
河口湿地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响应和指示地带,也是极易受外来植物入侵影响的一种生境类型。当前关于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湿地生源元素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碳(C)、氮(N)养分循环、土壤硫(S)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植物生态特征、残体分解及养分动态等方面,而对植物—土壤系统硫循环的认识还较匮乏,尤其是互花米草入侵时间序列下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硫循环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
本文主要研究R3上Kirchhoff方程和Kirchhoff系统解的存在性和渐近行为.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考虑一类 Kirchhoff 方程的多解性:-(a+b∫R3丨▽u丨2dx)△u+u=丨u丨p-2u,u∈H1(R3),其中a>0,b≥0,2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四维射影空间Q14中共形齐性超曲面.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研究的对象都是连通正则的超曲面.因为Q14是三种洛伦兹空间形式R14,S14,H14的共形紧致化,于是对Q14中共形齐性超曲面的研究等价于对R14,S14,H14中共形齐性超曲面的研究,因此我们不妨选取R14作为超曲面的外围空间.我们利用共形变换将R14中类空或类时超曲面提升到R26的光锥C15中,在共形变换群作用下
运动道德判断是指运动员个体运用已有道德规范或标准对运动中的道德现象进行认知的思维形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包含道德直觉和道德认知。目前,运动道德判断的研究大都是以纸笔测验的方式探讨运动道德判断的前因和后效,即运动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和运动道德判断与运动道德行为的关系,而有关运动道德判断的内在加工过程和机制还鲜为人知。因此,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为视角,运用ERP技术从行为和认知神
我国正在加速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对体育作用与人才培养的认识,对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校园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元智能的提出都要求体育有新的作为,对校园体育要有新的认识。为什么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名校会把两校赛艇比赛延续成为跨越三个世纪的大战?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会顶着各种压力一直在学生中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已经可以突破疆域和民族国家的限制,在输入国和输出国建立起一种跨越地理条件限制的社会空间的联系,甚至有的移民直接以循环流动于国与国之间作为自己移民生活的常态。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并兴起的跨国主义理论和循环迁移理论对这些新现象做了诠释。然而,就跨国主义理论来说,虽然已经有许多中国的学者尝试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和引进工作,但是就跨国主义理论展开实证的调查和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在学界的刻板印象中似是一个贫瘠的研究对象。随着西方学界“理论热”的消褪,早先围绕在斯威夫特小说及政治文本四周的各类理论话语“穿透式”的研究也逐渐式微;除却个别“斯学”专家在政治身份、族裔身份等“深度话题”上有所斩获之外,其研究基本走向停滞。出现此种情态,除了材料限制之外,研究视域的局促可能是主要肇因。反观英国文学汉语学界,长久以来对《格列佛游记》及少数散文文本
华喦的兼工带写小写意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历史意义。但不管是在生前还是死后,他的名声和影响都不大,这其中必有一定的原因在。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正在于此。在第一章中,本文着重对华喦的“离垢”思想之内涵及意义进行了辨析。笔者认为,作为一生的执着追求,“离垢”思想之于华喦既是一种摆脱俗世烦扰的内心渴望,又是面对无奈现实的精神抚慰,更是一种对文人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正是因为对这理想的执着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库的主体,它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改变,因此森林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择亚热带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多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观测、移地重填和室内培养(恒温和变温)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机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野外原位观测发现,土壤总呼吸
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森林经营与管理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已经成为森林水文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在中国南方,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被杉木人工林所取代造成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利用变化会对水文过程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森林采伐及采伐后的森林更新是不可避免的,森林更新造成的土壤扰动与降雨再分配的改变可能引发更大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然而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