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通过对土壤及野生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对部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筛选出了几种对镉(Cd)、铅(Pb)有富积甚至超积累作用的野生植物种;并通过室内试验及野外调查对植物的生活习性进行进一步调查,对其用于植物修复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同时,该文还对植物修复的后续处理进行了探讨.该次在韶关地区筛选出了小飞扬草、野生苎麻、铁芒萁等几种对Cd、Pb有富积作用、甚至达到超积累效果的野生植物种.在自然环境中,小飞扬草对Cd的富积作用最高可以达到87.18mg/kg,野生苎麻对Cd、Pb的富集效果分别可以达到131.54mg/kg、1261.99mg/kg,铁芒萁对Pb的富集效果可以达到1498.79mg/kg,这些指标提示以上植物有作为Cd、Pb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植物的潜力.室内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小飞扬草在Cd浓度为5mg/kg、10mg/kg的营养液中均可以正常生长,对Cd的污染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其体内的Cd含量最低都可以达到88.70mg/kg,最高可以达到466.52mg/kg;盆栽试验说明,小飞扬草能受强阳光辐射,耐高温,种子萌发能力强,生长迅速,可以在60days内完成从发芽到种子成熟的生理周期,适合在贫瘠恶劣的生态环境下生存.而野生苎麻、野芒萁均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这对植物修复的效果有重要意义.类芦、节节草等具有另一种对重金属毒害的防御机制,它们在Cd、Pb含量很高、贫瘠的矿渣上有很强定居的能力,而本身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可以作为先锋植物用于含Cd、Pb属矿、矿渣堆场的生态环境改造.特别是类芦生物量大,根须发达,可以充分利用其固定重金属、防止其迁移的植物稳定能力.处置收获后的富含Cd、Pb的植物是该类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一个环节,作者在对富含Cd、Pb的铁芒萁的灰化模拟焚烧试验的研究中发现,运用普通的焚烧处置方式,植物中Cd、Pb的损失可以达90﹪,从焚烧底灰中进行Cd、Pb的回收的可能性很小,飞灰如不进行合理处理等,极可能造成Cd、Pb的二次污染.野生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会因植物种类、生长期的不同会有较大差异,但它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当中的重金属浓度对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进行野生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工作时,在区域采样调查时,应目标明确,一般应在长期受金属污染并且相当严重的区域等地方进行;针对不同的污染土壤,应考虑利用不同植物的生态特性,采用分时段、多层次的复合修复系统,以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