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负担和死亡情况,造成数亿人罹患急性或慢性的肝炎疾病,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和癌症。我国《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卫疾控发[1998]第50号)》、《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5)373号》》在规定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现行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指出:三针乙肝疫苗应该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5-8月龄)接种完毕,且基础免疫要求在12个月龄内全部完成。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长期目标是:改善第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在母亲生育婴儿后二十四小时内让医生为其接种的比率(Timely Birth Dose Rate, TBD Rate)以期望保障免疫接种公平性,但数据显示,世界上仅有27%的新生儿能够享受乙肝疫苗接种的待遇。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是世界级问题,目前已有20亿人感染乙肝,有2.4亿患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而每年因此失去生命的数量已达到78万人左右,且仅在中国就有9千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能够通过母亲携带者在围产期传播给新生儿,或通过家庭成员传染给处于儿童早期的婴儿。而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预防这一传染途径的举措,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在母亲生育婴儿二十四小时之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非常必要,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影响我国儿童接种及时情况(包括接种第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及时情况及在出生后一年内及时完成三针全部接种的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公平性的分析,了解我国农村儿童在其新生儿时期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利用,和新生儿接种是否享受公平待遇;如果存在不公平待遇,其来源是哪些因素。从而对我国疫苗免疫接种政策提供一些建议,以期望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进一步改善。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一项挪威国家研究局资助项目《使用者付费对中国疫苗覆盖率的影响程度研究》,为期两年,于2012年4月完成。项目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5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海南省、江苏省)、1直辖市(北京市)及1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共抽取30个村落,样本家庭的按照概率抽样及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解所选家庭中15岁及以下儿童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情况、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对乙型肝炎知识的了解、当地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等内容。本研究通过利用该数据,对我国农村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进行研究,应用Stata/MP14.0软件,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将相关影响因素筛选出来,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综合影响因素的影响,然后利用集中指数方法探究其不公平性的存在与否及程度,最后按照集中指数的分解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公平性的影响程度,即贡献率。结论及意义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集中指数分析方法得出数据分析结果及相关结论:1.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出生场所、接种场所接种的新生儿其首针及时接种情况较好,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母亲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接种信息来源可靠的新生儿身上;2.样本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三针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不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更会从其子女健康方面考虑,而非单纯担心经济负担;3.国家政策及政策环境对接种情况的影响显著,政策保障及接种免费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及时接种率;4.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不公平性在我国农村新生儿身上切实存在,我国相关政府机构需要引起重视。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期望在可行范围内为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给予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