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词是词汇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某个具体时期、某个具体地域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论文将2000年以后产生的华语圈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以涵盖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语圈整体为出发点,对新词特点及变异情况展开研究。围绕华语圈新词的来源、造词手法、内部构词特色、新词发展的新趋向、新词的规范化等问题展开分析,力求能深化对华语圈新词的研究,推动华语圈各地对新词所呈现的新面貌的研讨。本文列举的新词实例,主要来源于2000年之后出版的新词词典以及部分网络和报刊上的新词,有时为了说明新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会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在某一共时历史阶段内产生,内容、形态、意义中某一方面是新出现的,得到社会认同三个角度对新词进行了界定。说明研究现状、论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华语圈新词的来源,按照“外来词”、“方言词”、“术语词”、“古语词”、“仿造词”的顺序考察新词的来源。“外来词”数量最多,内部结构也最为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方言新词汇容易被共同语吸收。有的方言词从词素层面进入共同语中,构成大批新词。金融、医学、政治、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词日益普及,涵义变得更加丰富。现代通讯技术促成古语词复活,古语词中人称词发生变异,经济体制类、反映社会丑恶现象的古语词得以复活,一些古语词在新的地域发展衍生出新的意义。外部社会群体心理因素和内部类推机制因素影响仿造词的产生,仿造词增添了一种幽默和嘲讽的感情色彩。第三章华语圈新词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华语圈新词继承汉语已有的构词规则,但在某些具体构词类型上有新的变化。单音节、三音节新词有所发展,大多数四音节及其以上的新词被双音节或是三音节同义词取代。受到外语影响,新词产生大量的类词缀。偏正式新词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动宾式次之。音变法创制新词主要采用谐音音变的方式。说明法使用频率最高。比拟法创制新词多采用部分比拟的方式。简缩造词通常采取数目字概指或截取词素的手段。华语圈各地采用数字简缩法造出的形式相同的新词意义有所差别。新词往往交叉运用了多种造词法或呈现出多种构词法。第四章华语圈新词发展的新趋向,字母词比重呈大幅增加,网络新词纯符号性成分呈现发展趋势。网络新词在编码过程中发生了符号性异化。新词区域变异呈现整体趋同局部分裂的趋势。新词在相互竞争中逐渐走向统一,某些方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新词传播扩散速度缓慢。第五章华语圈新词的规范化,来源于方言词和外来词的新词,同义异形情况严重。对于华语圈新词的规范,要承认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中介状态,允许处于中介状态的新词共存。宽容对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同义异形新词。应对术语和专名新词加强规范。第六章结论,归纳了论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