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多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现代作家王朔作品约294万字中1892个“S+能+VP”的用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语言生成的角度,通过证明汉语情态动词“能”所处的“S+能+VP”结构作为构式存在,探讨其拥有的构式语义和句法特征,理论上阐明该构式和它所具有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找寻该构式多义现象和一系列句法特征的真正动因,赋予其构式中句法构成机制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首先,本文证明了“S+能+V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其意义不能从这个结构中的其它部分推导出来,是一个句法语义匹配体。研究发现,语料中VP的类型为强调“结果性”成分的使成式,而S则具有原型施事的使因性特征。由此我们找出了其意义和句法特征的相容性,说明“S能VP”是追究行为结果使因的构式,其构式义是“S具备条件实现VP”。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如何通过一系列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引申得出各义项。“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S具备条件实现VP”通过认知框架的作用分为“能力”和“环境”两个义项,分别表示施事对外部环境的掌控和为外部环境所控的辩证关系。“能力”义项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为“生理功能”、“经过学习锻炼的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心理意志能力”,“环境”义项通过隐喻引申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表逻辑前提的“心理环境”。清晰地阐明了各义项的判断和分类标准,揭示了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能够体现句法和语义的相容性。而儿童语言习得的证据说明了它的合理性。最后,本文以“S能VP”构式反映的因果关系认知图式为基础,考察了该构式中心语义及其通过隐喻、转喻引申扩展而来的各义项,总结出了该构式的情态语义类型,说明语言中情态的使用反映人类的认知方式。本文还运用认知语法中背景设置理论探讨了“S能VP”构式的情态用法及其情态语义的主观性,解释了“S能VP”构式动力情态与实义动词反映客观陈述的不同。因此“S能VP”构式具有主观性,反驳了“能”存在“情态用法”和“非情态用法”之分。同时“S能VP”的构式语义“S具备条件完成VP”,体现了说话人根据自身主观认识进行的判断,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态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