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Zn-Mg-Cu合金塑性流变行为与微观变形机制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Zn-Mg-Cu合金是一种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延展性和抗腐蚀性的铝合金材料,现主要应用于飞机和飞行器主要结构件的制造。切削加工是目前针对该材料和其制品的常用加工方法之一。室温下的切削过程中,刀具施加的拉应力和摩擦产生的切削热能够在切屑周围形成力—热耦合物理场,使材料在高温环境中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产生具有不同形貌的切屑。刀具使用寿命和工件材料加工表面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切屑的形貌。因此,系统研究Al-Zn-Mg-Cu合金的高温塑性流变行为能够为室温下切削加工工艺的改善提供参考。另外,低温挤出切削和针对工件材料不同晶粒取向的切削加工技术逐渐兴起。然而,由于缺少对Al-Zn-Mg-Cu合金低温塑性流变行为和其对材料各向异性影响的深入研究,新兴切削加工工艺现阶段的发展较为缓慢。基于Al-Zn-Mg-Cu合金切削加工工艺的发展现状和突破新兴关键技术制约的迫切需求,本文采用单轴拉伸测试方法,分别针对Al-Zn-Mg-Cu合金在高、低温塑性流变行为中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变形机制和微观组织结构演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继续就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对其在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中的各向异性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因此,基于上述技术路线,本文主要就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1)在较宽变形温度范围内,针对Al-Zn-Mg-Cu合金的高温塑性流变行为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究了其力学性能、微观变形机制和断裂行为随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加工硬化、和动态重结晶机制分别主导了该材料在25~100oC和300~400oC范围内的塑性变形。200oC时,Al-Zn-Mg-Cu合金在低、高应变速率下的塑性变形分别由动态重结晶和动态回复机制主导。另外,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构在该变形温度开始表现出应变速率敏感性,并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低应变速率范围内,微孔和韧窝聚集现象导致该材料伸长率随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基于Arrhenius模型建立了该材料高温塑性流变行为本构关系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2)研究了Al-Zn-Mg-Cu合金在低温环境中的塑性流变行为。获得了该材料在低温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力学响应,揭示了其微观变形机制和断口形貌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Al-Zn-Mg-Cu合金在低温环境中可同时保持优秀的强度和塑性。其中,细晶强化机制导致材料强度随变形温度的下降而提升。降低变形温度抑制了材料内部微孔和韧窝聚集现象,减少了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材料织构强度随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上述行为均可导致材料塑性增强。另外,材料织构随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大幅增多,表明材料各向异性显著增强。材料应变速率敏感性随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增强。(3)基于上述研究,分别截取了与轧制方向呈45o和90o的Al-Zn-Mg-Cu合金试件开展低温流变应力测试,揭示了两种试件在低温环境中其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随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降低变形温度导致两种试件强度增加,塑性能力减弱。其中,45o试件峰值应力最低,断裂应变最大,90o试件的结果对应相反,0o试件介于二者之间。另外,在-75~25oC和10-4~10-1 s-1范围内,加工硬化和动态应变时效机制分别主导45o和90o试件在低、高应变速率下的塑性变形。0o试件的塑性变形则主要由动态应变时效机制控制。(4)探究了该材料低温塑性流变行为对其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各向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45o试件对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变化最敏感,90o试件次之,0o试件的应变速率敏感系数最低。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沿晶断裂特征在三种试件断口形貌中的占比增加,三种试件均呈现出脆性—韧性混合断裂模式。其中,45o试件的断口和解理台阶表面均呈现出大量滑移痕迹,断口表面覆盖有大量韧窝和微孔。90o试件断口表面的微孔数量随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大幅下降。就解理台阶厚度而言,90o试件断口形貌中的解理台阶厚度最大,0o试件次之,45o试件最小。上述现象与三种试件相应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一致。综上,本文通过恒温单轴拉伸测试方法,分别研究了Al-Zn-Mg-Cu合金在高、低温下的塑性流变行为,获得了变形过程中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导致其力学性能变化的微观变形机制和断口形貌演化规律。此外,本文就该材料的塑性流变行为对其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的各向异性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因此,本文的研究能够为Al-Zn-Mg-Cu合金室温切削加工工艺的优化、低温挤出切削和针对材料不同晶粒取向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其他文献
自动驾驶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以深度学习为代表、基于数据驱动的目标检测算法是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使用车载相机采集的图像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模型训练和目标检测,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依赖大量带有语义标签的数据。大量的图像数据采集不仅成本高昂、采集过程的安全性难以保障。而且,图像数据的人工标注也十分繁
粘接技术为高速列车混合材料车体结构件连接提供了有效方式。但随着列车服役时间增加和运行里程的累积,车体粘接结构遭受环境温度、湿度及载荷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这对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明确环境温度、湿度及载荷因素对车体粘接结构的作用机制,探究多种效应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合理预测粘接结构的服役寿命,对保障中国高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轨道客车、汽车等产业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今,能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对策就是汽车轻量化和轨道客车的轻量化,而增加轻量化材料的使用量是能够达到汽车轻量化目的的直接有效的手段。那么钢/铝异种材料的焊接就是眼前即刻就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物理、化学等方面,钢和铝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钢/铝异种材料的焊接性极差,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很难达到实际使用标准。钢/铝焊接性问题是制约汽车轻量化技
节能减排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要求及材料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的需求促进了铝合金的发展。其中,低密度Al-Mg合金成本低、比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在现代工业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Al-Mg合金强度很难与钢材媲美。高浓度Mg可有效降低铝合金层错能,在合适的热力耦合加工下利于晶粒细化至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显著提高合金强度。然而,均匀细晶Al-Mg合金强
生物入侵常常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物种快速丧失、巨大经济损失、生态公益急剧降低、不可逆环境破坏等。正是这些负面影响引起科技界、政府和公众对生物入侵的极大关注。因此,准确量化生物入侵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广泛使用的生物入侵影响评估方法存在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缺乏真实对照,二是包含非入侵效应。这两个缺陷使得人们对生物入侵影响的了解相对粗略。为此,作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实验条件下设置真实对照,二是考虑同
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因此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电子通讯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的轻量化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商用铝合金,传统镁合金的强度低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因此开展高强度镁合金的研发对于拓宽镁合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强度镁合金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稀土添加(>12wt.%)的Mg-Gd基合金,虽然其强度可达500MPa以上,但是高稀土添加导致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本文
镁合金是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性能好、电磁屏蔽能力强等优点。因此,镁合金在航空航天、运输系统、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化学性质活泼,氧化/氢氧化物膜疏松多孔,镁合金容易被腐蚀。耐腐蚀性差是限制镁合金广泛应用的问题之一。表面处理是解决镁合金腐蚀的重要途径。仿生超疏水表面由于其特殊的润湿性为解决镁合金的腐蚀问题提供了巧妙的思路。超疏水表面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
齿廓与径向圆跳动是渐开线圆柱齿轮的两个重要检测参数。径向跳动分为径向圆跳动和径向全跳动。由于齿轮齿宽通常较窄,生产中一般只测量齿轮的径向圆跳动。在分析了现有齿轮非接触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标GB/T 13924-2008,本文研究渐开线圆柱齿轮和齿轮轴的齿廓与径向圆跳动的视觉测量技术。利用CCD摄像机和标准工业镜头,根据摄像机的针孔成像原理,研究获取齿廓测点的三维坐标的方法,在减小齿轮中心投影畸
40Cr合金钢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塑性而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轴类部件。制动凸轮轴的表面磨损失效限制了挂车高速重载的需求,直接关系到挂车的行车安全。因此,为了增强40Cr合金钢制动凸轮轴的抗磨损性能,通常采用传统的感应淬火(Induction Quenching)技术,但是该技术由于需要将整个表面加热,能耗较多、生产成本高,存在加工效率低、热处理变形难以控制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简单、环保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等优点,是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战略材料,但仍面临“高强塑性组织控制难”困扰镁合金领域的科学难题。本文基于液固协同调控新思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高强塑镁合金组织演化及强韧化机制研究:(1)采用亚快速凝固技术获得高固溶组织,充分发挥元素合金化作用;(2)采用新型衬板控轧和梯度控轧调控组织演变,探究再结晶机制及强韧化机制;(3)研究混晶组织变形行为耦合织构特性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