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福祉供需匹配的空间关系是当前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命题。本论文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统计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方法,对2007-2017年鄱阳湖区各县区居民福祉供给、需求水平以及供需匹配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2007-2017年,鄱阳湖区居民福祉总供给水平明显提升,而福祉总需求水平明显下降,表明鄱阳湖区经济发展和福祉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且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从供给水平来看,鄱阳湖区居民福祉的社会经济供给水平明显提升,而居民福祉的生态服务供给水平呈缓慢下降,表明鄱阳湖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服务的福祉供给能力得到了部分削弱。(2)鄱阳湖区社会经济供给对满足居民福祉需求的影响比生态服务供给大。其中,基础设施供给、医疗供给的影响最大。且这种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医疗供给、教育供给、社保及就业供给对环湖外围区居民福扯需求满足的影响更大,而基础设施供给、生产服务供给及调节服务供给、支持服务供给、文化服务供给对滨湖区居民福祉需求满足的影响更大。(3)鄱阳湖区各县区在居民福扯供需方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失配现象,且供需空间匹配程度整体较低。2016-2017年,鄱阳湖区居民福祉供需关系的空间失配程度加剧。2010年起,鄱阳湖区居民福祉供需匹配度显现出高高集聚特征,集中分布在鄱阳湖区西部,而低低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且向鄱阳湖区东南部移动。(4)鄱阳湖区居民福祉的供需匹配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空间差异整体趋向扩大。其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滨湖区和环湖外围区内的县际的供需匹配差异,县际差异对整体空间差异的贡献率达到了 98%以上,而滨湖区和外围区之间的居民福祉供需匹配差异很小,其贡献率在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