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内轴型(Medial pivot,MP)膝关节假体与经典后稳定(Posterior-Stabilized,PS)膝关假体的髌股关节临床效果和放射学结果,系统评价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髌股关节设计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膝骨关节病终末期由同一医师实施膝关节置换患者110人,其中选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设定为MP组)与经典后稳定型膝关假体(设定为PS组)各55人,两组患者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KSS评分、WOMAC评分、Kujala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髌股关节影像学测量值,将MP组与PS组中以上各项指标术后1年结果与术前结果求差值,将所得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两组以上各指标改善程度,系统评价两种假体在中国人群的应用时的髌股关节效果,同时对比术后早期两种假体髌股关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实际到访98人,其中MP组50人,PS组48人;2.两组到访者术前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失访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KSS评分、WOMAC评分、Kujala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髌骨倾斜角、髌骨位移角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KSS评分、WOMAC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改善程度对比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Kujala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Kujala评分改善程度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MP组Kujala评分及Kujala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PS组;5.两组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PS组膝关节活动度及其改善程度均优于MP组;6.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位移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髌骨倾斜角改善程度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截止术后1年随访,MP组出现1例膝前痛、2例髌骨弹响,PS组出现2例膝前痛、4例髌骨弹响患者,两组髌股关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周围感染、无菌性松动等。结论1.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在设计上试图恢复生理膝关节运动学功能,集合多种有利于重建正常的髌股关节关系的设计特点,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髌股关节功能。2.在术后活动度方面内轴型膝关节假体不如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但总体而言全膝关节置换时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可以获得与后稳定型假体类似的膝关节功能和术后满意度。3.内轴型膝关节假体术后髌股关节影像学改变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内轴型膝关节假体中远期髌股关节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