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今,已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期间也暴露出一些操作实施上的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文本,现用的教材上承课程标准,下启教学实践,是课程设计者与师生之间的纽带。如何在教材中全面体现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如何帮助学生和教师梳理并整合教材的结构体系,实现教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课程理念的落实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当前,国家教委正酝酿对新课改教材进行修订,需要大量的资料用于对现有教材进行客观的分析。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引入最初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简称ISM),合理修正后使之适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教材分析环节。本方法以教师经验为基础,通过图表化的呈现方式,对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结构化梳理,既便于教师明晰教材编排的思路、规划设计教学的路径,又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首先应用ISM法分析上海科技版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宏观上构建教材中知识要素编排的整体框架,微观上分析每一章节知识要素间的编排设计。其次,在ISM法分析物理教材的过程中,整理上海科技版教材的合理编排之处和不足之处,为教材修订提供一定的分析资料。此后,本文并未止步于基本的教材分析,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教材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提出教案设计的改进方法和学生自主学案设计的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对比实验,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本文初步探讨了ISM法在教材比较领域的使用方法和实用价值,给出本人研究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