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是美国政治语篇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当选总统通常在就职演讲中宣布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传播新政府的价值观念,赢取听众的信任与支持。目前国内外对总统就职演讲的研究热情不断升温。许多学者分别从文体、政治历史、宗教、概念隐喻、系统功能语法和批评话语分析角度,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并取得可喜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向:首先,研究者们多集中于对就职演讲的微观分析,偏重于对就职演讲的词汇、句法层面研究,却忽略了对就职演讲篇章层面的宏观分析;其次,一些研究视听众为被动的听者,鲜有研究涉及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三诉诸理论为框架,以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四次就职演讲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和宏观上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从词汇、句法层面分析其诉诸手段的体现,并进一步从篇章层面探究其共同的劝说模式,以及其劝说模式与听众心理变化的关系。劝说是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的基石。实现劝说的手段有人品诉诸、情感诉诸和理性诉诸,即三诉诸手段。人品诉诸是指在演说中建立自己的信誉,即演说者给听众留下一种明智、美德和友好的印象。情感诉诸是指演说者唤起听众的情感或激发演说者所期待的某种情绪反应。理性诉诸是指演说者使用推理论证、三段论及其各种论据诉诸听众的理性,并令其信服。由于三诉诸手段劝说效果显著,已有许多学者对该劝说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广告、文学作品与仪式演讲等劝说语篇中。然而,运用三诉诸手段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研究较少,也鲜有学者对于某一位总统的多篇就职演进行持续性地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以罗斯福的四次就职演讲为例,探讨如何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三诉诸手段。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一位总统在不同的修辞情境下所作的就职演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了解美国总统所用的劝说策略,进而鉴别与欣赏劝说性的语言,而且有益于进一步拓宽三诉诸理论的研究维度。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在四次就职演讲中,三诉诸手段如何在微观层面体现?在四次就职演讲中,三诉诸手段如何在宏观层面体现?罗斯福重复使用的劝说模式是什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词和句层面,罗斯福运用了诸多语言技巧实现三诉诸。罗斯福通过引用先辈的话语,做出个人承诺,并以谦卑的语气展示自己良好的判断力、高尚的品德及友好的意图,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人品诉诸。罗斯福通过使用韵律的语言、内涵丰富的语言及其意象化的语言诉诸公众的感官,实现了情感诉诸。罗斯福通过使用证言、例子和省略式三段论实现了理性诉诸。第二,在语篇层面,罗斯福倾向于在就职演讲的开头和结尾进行人品诉诸和情感诉诸。在前两篇就职演讲的正文部分,罗斯福倾向于使用理性诉诸来解决国内的问题,而在后两篇就职演讲的正文部分,罗斯福倾向于使用情感诉诸来化解二战带来的威胁。第三,在罗斯福的四次就职演讲中,存在一个共同的诉诸人们心理变化的劝说模式:在开头处,罗斯福审时度势,提及当前或历史事件,指出人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赢得大家的关注;在正文处,罗斯福向人们揭示现行社会制度的缺陷,引起人们的焦虑,并提出针对该缺陷的应对政策和计划,使人们安心,进而向人们描绘如果贯彻和实施他所提出的政策便能够消除该缺陷,过上美好生活,令人们心存希望;在结尾处,罗斯福不断地提及上帝,借助上帝的力量劝说人们在新总统的领导下认同一致,团结一致。这一劝说模式不仅符合人们心理变化规律,而且能够把三诉诸手段有机的融入演讲中,使其相互协调,达到最佳的劝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