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双版纳位于澜沧江下游地区,是澜沧江流经中国的最后一站,一直以来以著名的生态旅游区而闻名,因此,它的流域生态环境与所处的战略位置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澜沧江流域地区与南方陆域边界地区所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将其作为一个流域整体加以研究,用RS和GIS技术获取基础数据,并结合DEM高程数据与其它资料,通过运用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从水土流失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两方面对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结果主要有:(1)对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的研究表明,西双版纳30%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以轻度、中度、强度侵蚀为主。以澜沧江为明显分界,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密度大,强度较高,而北部和东部则相反。(2)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末与21世纪初的两个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分析对比,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研究区的水土流失强度总体上是趋于下降状态,但近几年却有小幅度的上升。十多年来,有11%的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发生变化,变化区域主要密集在西双版纳南部、东部和西南部。西双版纳水土流失强度下降的面积大于水土流失强度增加的面积。但增加的水土流失面积以中度、强度水土流失为主。(3)从景观格局变化看,目前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地区呈现以少数景观占优势的景观格局,不均匀化和复杂程度增加,并在其景观格局向一定平衡性转换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流域景观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区,景观的不平衡、不均匀性增加且流域内景观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4)从流域环境和景观格局两方面的分析可知,目前西双版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处于过渡状态,可以通过调整景观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注意流域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植树造林等措施,逐渐建立稳定的生态体系和良性流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