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了解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为强迫症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强迫症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组),并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与入组强迫症患者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1.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包括:(1)连线测验(TMT-A);(2)简易认知评估:符号编码(BACS-SC);(3)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4)韦氏记忆量表-第三版(WMS-Ⅲ):空间广度;(5)神经心理评估成套测验(NAB):迷宫;(6)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7)范畴流畅(CF):动物命名(流畅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强迫程度评估、认知功能评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检测。2.强迫症组中25例患者,坚持了12周的药物治疗,将其进行了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治疗前、后对比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1)采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分析强迫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差异。(2)采用配对双样本t检验分析药物治疗前、后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3)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一步比较强迫症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一般资料比较60例强迫症组和60例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性别(χ2=0.038,p=0.845)、年龄(t=0.305,p=0.761)和受教育程度(t=0.201,p=0.841)无明显差异。2.强迫症组与健康对照组认知功能和BDNF水平的比较2.1认知功能的比较:强迫症组的认知功能各项测验结果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清BDNF水平的比较:强迫症组血清BDNF水平(10.26±1.5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BDNF水平(26.83±3.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BDNF水平的比较3.1药物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3.1.1认知功能中处理速度测验结果的比较TMT-A: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完成该项测验的时间(40.95±22.56)短于治疗前(48.15±2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F: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动物命名数目(20.92±4.81)多于药物治疗前(18.80±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认知功能中言语、视觉学习及记忆测验结果的比较HVLT-R: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词语学习成绩均高于药物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MT-R:药物治疗后强迫症患者BVMT-R 1成绩(8.32±2.53)高于治疗前(6.48±2.47),BVMT-R 2成绩(10.88±1.51)高于治疗前(9.60±2.68),总成绩(30.60±4.89)高于治疗前(26.88±6.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认知功能中推理和问题解决测验结果的比较NAB:药物治疗后强迫症患者迷宫A、C、E、G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药物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的比较强迫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20.48±2.79)高于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10.55±1.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强迫症严重程度与血清BDNF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强迫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强迫症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r=-0.266,p<0.05),其中与强迫思维之间存在负相关(r=-0.281,p<0.05)。结论1.强迫症患者在注意、学习、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执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体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低于正常水平。2.强迫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体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认知功能明显改善。3.药物治疗可以提升强迫症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认知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高低与强迫症严重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