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稻田养鱼为主的各项稻田综合利用技术,已成为一项提高水稻产量、质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近年新发展的稻鸭共生互养,实现稻鸭双丰收的模式也被试验结果所证实;而稻田养鱼和鸭的复合种养共生模式也于1990—1994年在重庆市试验成功并进行示范推广。但在稻田进行露宿养鸭的同时,进行稻田养鳝鱼和养绿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对稻田养鸭、稻田养鳝、稻田养鸭鳝和稻田养鸭鳝萍四种生态种养模式与本地常规栽培稻(对照)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0.03g/cm~3、0.02g/cm~3、0.04g/cm~3、0.05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49%、0.89%、3.37%、5.07%;<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分别降低了1.76%、1.20%、1.89%、2.26%;分散系数分别减少了4.93%、3.51%、6.43%、6.61%;结构系数分别增加了4.93%、1.53%、6.43%、8.96%;有机质分别增加0.69g/kg、0.34g/kg、0.91g/kg、1.01g/kg;全N分别增加了0.43g/kg、0.26g/kg、0.60g/kg、1.03g/kg;速效N分别增加16.09mg/kg、8.29mg/kg、25.34mg/kg、33.12mg/kg;速效P分别增加2.63mg/kg、1.88mg/kg、4.39mg/kg、6.21mg/kg;速效K分别增加了29.41mg/kg、17.77mg/kg、35.99mg/kg、43.50mg/kg。经显著性分析显示,除稻鳝模式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2、在稻田生态方面,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杂草鲜重分别降为51.3g/m~2、365.4g/m~2、11.3g/m~2、51.8g/m~2;与对照的370.8g/m~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平均虫害分别降为1.3只/m~2、9.7只/m~2、0.9只/m~2、0.4只/m~2,与对照的16.2只/m~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平均病害分别降为0.1%、1.4%、0.1%、0,与对照的3.2%相比,除稻鳝模式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3、在对水稻生长状况的影响方面,每丛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精米率、腹白率均有所提高。其中,与对照的74.3%相比,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的精米率分别提高到78.5%、76.1%、81.6%、83.7%,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4、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对照相比,稻鸭、稻鳝、稻鸭鳝、稻鸭鳝萍模式每667m~2的纯收入分别增加了110.43元、184.69元、235.7元、552.75元,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以稻鸭鳝萍模式效果最好。 5、从产投比看,稻鸭鳝萍模式最好,其排列顺序为稻鸭鳝萍(2.00)>稻(1.97)>稻鸭(1.88)>稻鳝(1.82)>稻鸭鳝(1.74)。 6、在社会效益方面,丰富了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供应,提高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上述结果表明,各种模式综合效益排列顺序为:稻鸭鳝萍>稻鸭鳝>稻鸭>稻鳝,所以,稻鸭鳝萍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的优化稻田生态种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