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物质迁移的卫星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

来源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陆地水储量变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与地表物质迁移过程都有着密切联系。开展地表物质迁移反演研究,充分了解全球以及典型区域地表物质迁移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预测和机理研究等科学问题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GRACE卫星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地表物质迁移的长期监测,在大尺度上定量揭示了地表物质迁移。地表物质迁移会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地表产生垂直形变。GNSS技术则为实时连续监测地表垂直形变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利用GNSS垂直位移数据也可提取得到地表物质迁移信号。当前卫星大地测量技术发展迅猛,GRACE Follow-on卫星的成功发射以及以GPS、BDS等为代表的GNSS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地表物质迁移反演提供了更有力的解决途径。因此,开展地表物质迁移的卫星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不仅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更对地球环境变化监测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显著应用价值。本文围绕地表物质迁移的卫星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GRACE和GNSS观测技术,系统研究了基于GRACE卫星数据的反演理论与方法和基于GNSS垂直位移的反演理论与方法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总结了当前地表物质迁移的卫星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梳理了基于GRACE卫星数据的反演方法和基于GNSS垂直位移数据的反演方法研究进展,对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滤波方法以及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在陆地水储量变化、海平面变化和冰川质量变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2.阐述和分析了球谐系数反演方法基本原理及相关问题。针对采用线性拟合模型研究分析年际变化趋势时不够充分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尝试,在线性拟合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二次项,并应用于全球和区域陆地水储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二次项可描述地表质量变化快慢程度,对地表质量变化显著区域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并从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时变重力场模型阶方差和C20项等方面对GRACE RL06和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作了初步比较和分析,由于RL06模型数据采用了新的解算模型和改进的解算方法,数据质量和精度较RL05有明显改善,在相同条件下,CSR RL06模型阶方差最小、JPL RL06模型阶方差最大,采用CSR RL06模型的反演结果信噪比值最大、采用JPL RL06模型的反演结果信噪比值最小。3.针对南北条带噪声问题,深入研究了卫星时变重力场滤波方法。以信噪比值最大为准则,分析确定了常用高斯类滤波方法参数选取。通过反演结果图像判定,确定了改进去相关滤波方法参数选取。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球谐系数误差特性,建立了一种新的滤波组合方式,仅需一步处理,计算更为简单。并基于新的滤波组合方式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组合滤波新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各向异性高斯滤波和均方根滤波的特点,保留更多低次项信号并压制高次项噪声,能够有效消除条带噪声,相比单一滤波和传统两步法组合滤波方法,提高了反演结果信噪比。4.分析了星间距离变率观测值对区域地表质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分别讨论了基于动力学法原理和能量法原理的Mascon方法数学模型,并从全球和区域尺度对CSR、JPL和GSFC机构发布的Mascon模型解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精度的星间距离变率观测值对区域地表质量变化非常敏感,地表质量变化对星间距离变率观测数据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有限的;与球谐系数反演方法相比,Mascon反演方法无需滤波处理,提高了反演结果信噪比值,保留了更多有效信号,时空分辨率更高,与GLDAS水文模型相关性也更好,其中JPL Mascon模型解的信噪比值最大。5.改进了点质量模型反演方法,引入了符合实际的附加空间约束条件以增加待估参数的约束信息和降低法方程组病态程度,采用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自适应确定虚拟观测方程组和原始观测方程组权比,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和物理意义。改进的点质量模型反演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为利用卫星重力监测陆地水储量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6.解算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陕甘宁区域内甘肃省CORS网和陆态网48个观测台站GPS原始观测数据,得到GPS垂直位移时间序列,并与GRACE数据计算垂直形变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研究区域垂直形变特征。结果表明,GPS垂直位移和GRACE垂直形变时间序列一致性较好,GRACE垂直形变能有效解释50%以上的GPS垂直位移周年信号振幅,GPS垂直位移时间序列包含的非构造形变中平均约29%来源于环境负荷变化引起的形变。7.仿真验证了基于GNSS垂直位移的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反演方法,并采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甘肃省CORS网和陆态网GPS实测数据反演分析了陕甘宁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结果表明:观测台站数量、分布以及区域外质量变化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大,反演时应选取观测台站密集区域并尽可能扣除区域外质量变化影响;研究区域内GPS垂直位移季节信号中大气变化引起的垂直形变占主要成分,能解释平均38.4%的GPS垂直位移信号,陆地水变化对GPS垂直位移影响较小;研究区域内大气和陆地水总质量变化反演结果呈现季节性周期变化,与GAC数据计算大气质量变化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周年振幅空间分布整体基本吻合,均呈现由东向西减少趋势,其中大气质量变化周年振幅约为10~80mm,大气和陆地水总质量变化周年振幅约为50~250mm。8.总结了GRACE/GRACE FO和GNSS观测技术特点,由于二者在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等方面具有一定互补性,针对基于单一观测技术反演方法的局限性,研究了基于两类观测技术的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联合反演方法理论模型。采用GRACE/GRACE FO卫星Level-1B数据和GNSS垂直位移数据,分别以Mascon方法和负荷格林函数方法建立观测方程,初步构建了联合反演理论模型;针对观测方程组系数矩阵误差问题,引入附有相对权比的加权总体最小二乘联合平差方法,理论上更严密。由于GRACE/GRACE FO Level-1B和GNSS观测数据采样率高、对地表质量变化更敏感,理论上联合反演能进一步提高反演精度和时空分辨率。
其他文献
研究和恢复城市传粉昆虫多样性,对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膜翅目昆虫是城市的主要传粉者之一,但其对园林植物色彩的感知和偏好尚不清晰。为了探究膜翅目传粉者视觉中的城市常用园林植物花色多样性,从传粉昆虫的角度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植物花色的特征与显著性,并探究不同花色特征对植物招引能力可能存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最新文献,从探讨常用园林植物对传粉者的招引能力出发,初步
学位
株型性状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外部表现形式,对作物产量、产品品质、生产效率、观赏特性等有重要影响,在丰富园林植物景观中具有重要作用。株高作为株型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在木本植物中尚不明晰。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株型丰富,包括乔木、灌木、低矮紧凑、垂枝等,是研究木本植物株型性状的优良材料。前期研究表明,紫薇枝条节间长度是影响株高的重要因素,细胞数目是调控节间长度
湖州溇港圩田是诞生于吴越地区的先民与水争地背景下的农业与水利生态智慧的创造。在现代城乡发展进程中,湖州地区典型的溇港圩田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水关系、人地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何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保有地域乡土景观所原生的肌理与景观价值,是风景园林师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现有的溇港圩田格局已然发生改变,借助区域原本的水利与生态智慧能否对区域城乡建设提出建设性的规划建议,需要
学位
复杂性状研究在生物学、生物化学、农林科学等多领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复杂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的联合作用,对其研究十分困难,是现代生物学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基因定位或关联分析是当前研究复杂性状遗传规律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定位方法是阐述基因在确定环境中的效应,但是基因表达除了受确定环境影响之外,还受不可确定的随机因素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已经知道生物对随机环境的响应已决定了该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模式。然而,这
野生百合是重要的育种材料,但由于引种区与原产地气候差异大,尤其是夏季高温多雨易引起灰霉病的爆发,严重制约着野生百合的开发利用。多倍体育种是提高植物引种驯化效率和抗逆性的重要育种途径。目前野生百合倍性研究大多停留在离体多倍体诱导阶段,倍性效应对生长和灰霉病抗性的影响未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川滇百合(Lilium primulinum var.ochraceum)、岷江百合(L.regale)和南川百
在人类与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河流一直与城市共兴衰。河流在城市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航运、防洪、渔业等生产性功能和发电、农业灌溉、景观游赏等生活性功能。驳岸作为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道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早期驳岸的建设主要关注工程性措施。近年来,随着河道生态修复及近自然河流理论的提出,人们逐渐将驳岸建设作为生态修复和复合功能提升的重要内容,通过驳岸建设来强化河流的复合功能。因此,本研究通过相
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快速有效固定是实现GNSS精密定位的首要基础,也是多年来GNSS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模糊度解算需要将模糊度从实数解恢复为整数解,只有模糊度固定后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才能被用作毫米级的距离信号来参与导航定位,这对于卫星精密定位数据处理及应用而言十分关键。随着各大导航卫星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GNSS服务的推广,用户对GNSS定位结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GNSS多系
DNA甲基化作为植物基因组中稳定存在表观遗传标记,对于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也是表型变异的重要来源。目前的研究广泛地认为DNA甲基化是一种抑制性的表观遗传学标记,但对于其介导的具体功能机制了解甚少,尤其是表观遗传变异对林木重要表型性状及其可塑性的表观遗传基础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种质资源群体为材料,在单碱基水平上对DNA甲基化的群体变异模式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