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重要的矿产品进出口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在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我国石油、铁矿石等矿产品贸易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买涨卖跌”现象。即进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高时进口量较多,价格较低时进口量较少;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高时出口较少,价格较低时出口量较多。那么,这种现象在矿产品贸易中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短期存在,还是长期存在?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又能否规避?本文立足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就我国海关贸易目录中64类矿产品从2001年到2005年20个季度的贸易量与贸易价格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买涨卖跌”现象在我国矿产品贸易中的确普遍存在。其次,从市场结构与市场主体的贸易行为两个角度就“买涨卖跌”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说明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中的“买涨卖跌”现象将长期存在。在市场结构方面,通过对主要矿产品市场结构特征同贸易效率的关系分析发现,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与“买涨卖跌”现象的形成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市场集中度越低,规模经济越差,对相对贸易效率影响越大,“买涨卖跌”现象越明显。在市场主体行为方面,通过政府与企业、国内外贸易机构之间行为的博弈,发现政府与企业贸易目标和贸易行为的不一致、国际价格话语权薄弱、贸易行为变化容易被贸易对手提前预知等都是导致“买涨卖跌”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然后,通过“买涨卖跌”现象效应分析得出,“买涨卖跌”现象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增加了对外贸易风险成本。最后,就规避“买涨卖跌”现象、提高对外贸易效率,从优化矿产品市场结构、征收对外贸易风险费用、完善贸易政策及加强信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机制以及提高国际价格话语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