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宫颈癌的总死亡率占妇科肿瘤的第二位,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因而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有研究发现,NO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NO可能是肿瘤生长必要的血管形成开关,没有NO,肿瘤的生长将会因血供的缺乏而受到限制。NO由NOS催化生成,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起主要作用的酶。微血管密度是反映肿瘤血管形成的指标之一,CD34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可观察新生内皮细胞和微血管的变化。本试验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iNOS及CD34的表达,研究iNOS的表达与宫颈癌血管形成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均来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60例,其中治疗前活检标本35例,手术切除标本25例(均未经放疗或化疗),年龄28~72岁,平均44.08岁,按2000年FIGO分期标准,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23例、Ⅳ期4例,其中经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淋巴结转移27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13例,中分化:27例,低分化:20例。2.主要试剂:本试验采用CD34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兔抗人iNOS多克隆抗体及鼠源性CD34内皮细胞标记单克隆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免疫组织化学SP试剂盒购于武汉博士德公司。 3.免疫组化方法 iNOS染色和CD34染色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取肿瘤标本4μm厚切片各4片,脱蜡至水,PBS缓冲液漂洗3分钟;10%H2O2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20分钟,清洗3次;放入EDTA抗原修复液中,加热至99℃,维持10分钟,作抗原修复;室温下冷却30分钟,PBS液漂洗3次,每次3分钟;过氧化物酶阻断剂孵育ro分钟,PBS漂洗3次,每次3分钟,非免疫性动物血清孵育40分钟。PBs漂洗3次,每次3分钟,滴加一抗(iNOS多克隆抗体或CD34单克隆抗体),室温下孵育60分钟,PBS漂洗3次,每次3分钟,加生物素标记二抗孵育10分钟,PBS液漂洗3次,每次3分钟,链霉素抗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溶液孵育10分钟,PBS漂洗3次,每次3分钟,DAB显色,苏木素浅染,脱水,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4.数据及图片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显微照像摄片。结果 1.宫颈癌组织中iNOS阳性表达41例,占68 .33%,iNOS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各期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NOS表达与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高分化型宫颈癌iNOS阳性表达率(30.77%)明显低于中、低分化型(66.67%,9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组iNOS阳性表达率(60.0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5.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宫颈癌组织中MVD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高分化型宫颈癌组织中MVD均值(35 .38土9.%)明显低于中、低分化型(44.26土10.37,48.81士9.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MVD均值(49.56土10.4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 .32士1 1 .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iNoS阳性组Mvn均值为朽. 43土9.5一,而iNOS阴性组MvD均值为38.93士11.9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NO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O对宫颈癌的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