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稿从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的角度考察日语动词的自他性(由于篇幅关系,主要以他动性为主)。日语动词的自他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从古至今,围绕日语动词的自他性,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学说。如何将自他动词清楚地区分开来,是这些学说最大的的特点。并且,区分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动词形态上的自他对应、动词和助词「を」连用、以及动词自他性和被动态的关系。但是,无论使用哪个标准,都无法将自动词和他动词彻底区分开来,必定会出现不合标准的“例外”现象。本稿引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从隐藏在词语深层的词义来分析日语动词的他动性。日语动词的他动性有强有弱,由“动作主的意图性”和“对象物的变化”这样两个词义因素控制。“动作主以能动的行为完全支配对象物,且使之发生瞬间的、单一完结的变化”这样一个词义特征为他动性词义的原型,逐渐淡化,最后必须确保“动作的两个相关物,必须处于一方(动作主)支配另一方(对象物)的状态”这样一个他动性词义特征。也就是说,从词义来看,日语动词的他动性是具有连续性的。并且,从他动性词义特征最强的原型动词到最弱的边界动词,“支配”是诱发动词他动性的关键词,贯穿始终。此外,词义上他动性的强弱波及到动词的形态,词义上他动性很高的原型动词(例如「壊す」)从形态上看也完全符合标准;与次相对,词义上他动性处于边界的动词虽然在句子中与「を」连用,但形态上却属于自动词。最后,本稿讨论了日语动词的他动性与被动态的关系。同样,动词主动-被动的对立也是具有连续性的,并且支配这种连续性的依然是动词的词义,即“动作主的意图性”和“对象物的变化”这样两个他动性词义特征。“动作主具有明显的意图性,并且使对象物发生了变化”的原型动词具有整齐、全面的主动-被动的对立;而随着该他动性的减弱,主动-被动的对立也逐渐不整齐,或者部分缺失;直至他动性消失,则相应地主动-被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总之,和传统的自他研究机械地区分自动词和他动词不同,认知语言学强调动词本身的意义,试图揭示日语动词他动性的本质。日语动词的他动性是连续的,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并且最终都是由词义的连续性决定控制的。形态上标准的考察结果和构文上标准的考察结果之间会产生差异,其原因正是在于动词词义上他动性的强弱。认知语言学认为,“如果从词义的角度考虑词语的形态问题和构文现象,那么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日语动词的他动性问题就是证明这个观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