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抗蚀性抗冲性研究是水力侵蚀机理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是评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区域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论支撑。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该地区土壤类型为复垦土壤,排土场土壤作为重构土体其土壤层序紊乱、土壤结构性差、养分贫瘠。结构松散,受水力侵蚀影响很大,因此明确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对工矿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原状土冲刷试验和室内土壤样品物理分析法对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土壤抗蚀性抗冲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1)不同复垦模式土壤抗蚀指数变化规律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不同复垦模式抗蚀指数的变化有所不同,在2min—4min抗蚀指数急剧下降,不同复垦模式在6min后趋于稳定。(2)不同复垦模式抗蚀指数(S)随浸水时间(T)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土壤颗粒越来越容易分散崩塌,土壤抗蚀性越来越弱。(3)通过主成分分析,提炼出4个主成分,四者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8.42%,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土壤的抗蚀性能,以>0.25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结构体破坏率、<0.05mm颗粒含量和有机质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优指标。(4)不同复垦模式的总土壤径流含沙量表现为:耕地>荒草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榆树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复垦模式下,植物根系的径级分布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具有强化作用,植物根系对灌木林地土壤抗冲性特征强化最为明显。海州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模式土壤抗冲性,表现为灌木林地抗冲性最好,耕地土壤抗冲性较差,灌木林地其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强化能力要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本研究从抗蚀性变化过程,抗冲性变化过程、土壤物理性质、植物根系等方面综合反映其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对于选择合理的复垦模式,评价复垦土壤土地生产力以及工矿区生态重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17幅,表21个,参考文献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