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俯卧手术体位对在全身麻醉下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择期行骨科大手术(例如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脊柱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160例,ASAI~Ⅱ级,年龄在60-70岁之间,体重55-80kg,心功能Ⅰ-Ⅱ级,并且无呼吸、循环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按手术体位分为仰卧组(dorsal group, Do组)和俯卧组(stomach group, S0组),每组各80例。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法,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以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泵入,间断推注肌松药和镇痛药。采用脑电双频谱监测仪指导并维持患者的BIS值在40~50之间,使其麻醉深度保持一定范围。采用飞利浦MP40多功能监测仪术中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于诱导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0分钟(T3)、拔管后即刻(T4)、拔管后10分钟(T5)这5个时间点记录数值,同时在术前1天(M1)及术后6小时(M2)、术后24小时(M3)、术后72小时(M4)及出院前(M5)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检测,术后6小时及以后的任一时间点MMSE评分<27分的,则被认定发生了POCD,并按体位分别分为D组和S组。5个时间点进行MMSE评分的记录,并做趋势分析,观察POCD的恢复情况。结果:统计Do组和S0组术后出现POCD的例数所在各组内所占的百分比;D组和S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生命体征以及两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MMSE评分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D0组术后出现POCD的百分比小于S0组(P<0.05);D组和S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一般情况方面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S组两组患者术中5个时间点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都没有发生显著的改变(P>0.05);在插管后10分钟(T3),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麻醉诱导前均下降,但这个时间点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MMSE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者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MMSE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小时与术前相比未有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出院前M5的数值结果与术前M1的结果相似,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D组相比,S组发生POCD后MMSE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IS值为40-50的条件下,仰卧组和俯卧组两种体位下的全麻骨科手术术后均可能会发生POCD,俯卧位更易发生POCD;术后仰卧组的患者的认知功能要比俯卧组恢复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