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w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化教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是在对传统班级教学制度的弊端的认识以及个性化教育需求的背景下而产生的新型班级授课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科学技术浪潮的冲击,小班化教学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普及,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利发展之路。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于普通大班的教育条件,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凸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但是,不同于欧美国家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所追求的小班化教学即精品化教育,相比较之下,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自然小班的出现,进行的小班教学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那么西部农村中小学目前进行的小班教学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小班教学的出路是什么,基于上述思考,文章依据“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的现状、小班教学形成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来看,现阶段西部农村中小学虽然班额减少了,但不管是学校教学设施的配置,还是师资水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师生交往还是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缺乏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理念,是形式小班。指出形式小班与小班化教学的区别,提出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的发展出路即走小班化教学之路。第二章:主要对小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利地区的发展状况、小班化教学的优势等概况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主要分析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及在农村进行小班化教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西部农村中小学班级人数普遍较少,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不利因素:在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小班化教学,还存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困难,硬件——教学设备设施落后,软件——教师教学素养与小班化教学不相适应。第四章:提出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小班化教学水平,保证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西部农村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学生个性发展;西部农村教师应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确立“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究适宜“小班环境”的教学方法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转变理念,利用评价机制促进西部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针对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小班教学的现状,提出小班形势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策略,起望对小班化教学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成为真正推动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生态渔业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落实渔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追溯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渔业思想的基础上,对金湖县生态渔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生态渔业若干问题进
提出了锑冶炼砷碱渣水热浸出-锑盐氧化-浓缩结晶回收锑、砷、碱新工艺,并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含锑9.86%、砷4.51%的历史堆存锑冶炼二次砷碱渣为原料,在液固比2∶1
本文结合扬州的具体情况,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对“数字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Re ality)、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的任何调整或安装 ,其本质是对土地权利的分割、分配与交易 ,因此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有土地出让方式的不同会对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 ,规
支付体系是为社会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服务的金融基础体系,它支撑着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的流动和转移。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出现之前,社会资金的支付和清结算主要依靠央行和商
针对近年来研究生读书报告的质量有所下降的现象 ,我们在管理上做了探索性研究 ,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读书报告的组织、宣传、计划、质量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奖惩措施等的读书报
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皮托-静压管测风对磁偏角的敏感性出发,借助无人机皮托-静压管测风原理和误差理论,建立了磁偏角对测风影响的风速误差数学模型;通过仿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
计算机与网络的高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在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空间与活力的同时,也使其教育对象陷入了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个人心理与交际的狭隘、网络迷恋与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