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duo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刑,亦称生命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性质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从奴隶社会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死刑作为惩罚反对统治关系行为的重要方法而存在。各国的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广施滥用死刑。直到 17 世纪以后,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权思想的传播,死刑开始受到限制。1764 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的发表,吹响了废除死刑的号角。在本书中,他首次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地论证了死刑的残酷性、非人道性和不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废除死刑的主张。此后,欧洲各国都对死刑的利弊优劣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之争。 目前,严格限制死刑之适用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同时,许多学者也指出,最终废除死刑也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笔者对此问题却有不同看法,死刑是要废除的,但是不能完全废除。历史发展的趋势应是在纯粹财产领域内应当废除死刑,但在包含有故意杀人行为的严重暴力性犯罪领域内应保留死刑。本文拟从死刑的发展史入手,通过分析死刑的价值根基及存废之争以及我国死刑的现状,分析以后我国死刑的发展趋势。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死刑的发展史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死刑不仅得以适用,且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执行方法极为残酷。早在古代,不仅叛国处以死刑,其他如刺死双亲,诱管公民,作伪证等等都处以死刑。在死刑的执行方法上,如族诛,炮烙,车裂,腰斩,弃市等。当然,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轻刑、恤刑的贞观之治。到了进现代,死刑制度逐渐完善,不仅死刑的罪名逐渐减少,且执行方式也趋于单一,刑罚向轻缓化方向发展。外国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阶级统治时期,死刑也被广泛运用。但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由于滥用生命刑,使得城市劳动力愈来愈感到不足,严重地影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了利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滥施死刑的政策,提出了“刑罚人道化”的原则,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第二部分:死刑的价值根基及存废之争 死刑作为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其根据即是指犯罪人犯罪之后,国家对之适用死刑的根源和依据,或者说是指国家“因什么”对犯罪人适用死刑。阐述死刑的限制适用及不得废除死刑,其前提是死刑必须有存在的根据。那么,死刑是否有存在的正当根据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拟从死刑存在的权力根据,理论根据及伦理根据来论证死刑存在的价值根基;另外,本文还要通过阐述死刑的存废之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DD)对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12月31日我院
<正>书法之所以能够从实用书写中发展而来,成为一门奇妙的艺术形式,最重要的一点是书法家在书写活动中倾注了个人的审美追求、技巧手法以及气息趣味,从而构成了书法的审美价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圣洁百合》主要描写了美国20世纪克拉伦斯一家四代人的兴衰沉浮,以四代人为载体写出了美国科技的发展与宗教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道德观
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作用下,身体成为高度可见的日常管理对象。欧文·戈夫曼聚焦于非言语的互动形式,将身体视为一种符号沟通系统,强调其在互动过程中的表征形式。通过探讨
《闯关东》剧情音乐的成功,得益于中西乐器的特质与剧情内容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又体现了各自文化精神在剧情中巧妙的运用,西方音乐理性、冷静、富于哲理,中国音乐炽热、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上升,并且对于各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房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为重要居住生活场所,理所当然受到广大民众的
教育本质上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生命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回归生命原点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教师生命素养是教师生命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是
为提高无线网络入侵检测模型的综合性能,该文将循环神经网络(RNN)算法用于构建无线网络入侵检测分类模型。针对无线网络入侵检测训练数据样本分布不均衡导致分类模型出现过拟
目的 建立缺氧/复氧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肥大心肌细胞模型并观察凋亡情况。方法 用0.2%胰蛋白酶(trypsin)和0.1%胶原酶(collagenase)进行消化,用差速粘附贴壁法、Brdu加入和人为破坏成
地理环境学说是西方史学中一套很重要的理论,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制度的影响,这种学说本身便包含了原始的自然法原理即顺应自然。孟德斯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