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患者服用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的原因、药物来源及其制剂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表现、体征,探讨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减少或杜绝该药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改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有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服药史,诊断为DILI的病例。记录其服药原因、剂型、剂量、疗程及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治疗、预后等特征,分析肝功能受损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何首乌相关的药物性肝损病例183例,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140例,服用单味何首乌75(53.6%)例,基层医生中药方剂29(20.7%)例,中成药36例(25.7%)。服药时间最长150天,最短1天,平均28天。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132例(94.3%),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各4例(2.9%)。DILI严重程度分级:1级33例(23.6%),2级29例(20.7%),3级28例(20%),4级47例(33.5%),5级3例(2.1%)。在DILI严重程度≥3级的患者中,服用单味首乌的患者52例(66.7%)、服用何首乌相关中成药12例(15.3%)、服用何首乌相关中药方剂14例(17.9%)。多数患者在治疗7天内各生化指标(ALT、AST、LAP)降低50%以上,治愈率97.9%。结论何首乌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使用的规范程度、剂量、疗程密切相关。轻中度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个别患者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应该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高度重视,恰当用药,科学、规范使用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最好有医师的指导,并且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在充分发挥何首乌药理作用的前提下保证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