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饭圈”,作为由粉丝群体自发集结而成的圈子,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发展和翻新,呈现出一种由资本驱动、组织严密的集体狂欢仪式现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饭圈”文化。“饭圈”作为粉丝共同体借助互联网建构而成的网络新生态现象,不仅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媒介文化景观,更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独特社会现象。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饭圈”现象的基本内涵和建构机制,从而发现其运行功能及其意义,特别是对“饭圈”组织的传播扩散产生的明星光环的号召力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积极影响,以及泛娱乐化挤占公共资源、群体极化撕裂社会共识等消极影响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从而结合近年来我国“饭圈”现象的发生发展,从粉丝群体与公共议题、粉丝民族主义利与弊方面进行反思,最后就“饭圈”的定位及发展方向从媒体、粉丝、社会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本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我国“饭圈”现象现状及呈现出的新特征,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饭圈”现象以及粉丝群体可能存在的社会影响,从传播学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策略建议,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新的媒介景观解读的延展,也是对新时代受众的研究补充,同时,也为后续多学科多领域研究“饭圈”现象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传播学依据。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提出从传播学角度运用建构理论分析“饭圈”现象的研究命题。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及意义,并且对国内外关于“饭圈”粉丝群体、“饭圈”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建构”的传播学研究现状进行一定的整合。此外,明确了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是通过对学界学者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鉴,将作为社会现象和媒介景观的“饭圈”进行定义和相关阐述说明。其中,“饭圈”被定义为一种由粉丝共同体形成的网络圈子,而“饭圈”文化则是一种基于媒介形成的意义生产与集合体。第三章对“饭圈”的建构机制及效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传播学领域的建构理论进行了相关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饭圈”的建构机制从内容生产、组织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其次,归纳出“饭圈”在当下呈现的主要建构效果。第四章在参与式观察和调查问卷基础上,总结出“饭圈”现象的社会影响。其中,积极影响主要有偶像光环的榜样力量、带动粉丝经济发展,消极影响主要有泛娱乐化挤占公共资源、群体极化撕裂社会共识。第五章从传播学角度对“饭圈”现象进行相关思考和给出应对策略。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分别对“粉丝群体与公共议题”和“粉丝民族主义利与弊”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以及,从媒体自身定位、粉丝理性思维、社会开放多元三个角度给出应对策略。本文在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对“饭圈”现象的众多研究成果之上,从建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系统、综合的论述,试图厘清“饭圈”现象的内容生产、组织结构以及建构效果,进一步填充传播学领域对此现象的学术研究,从而较为全面、深入地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认知,并对新媒体环境下“饭圈”这一庞大受众群体进行剖析。同时,以本位视角和文献分析、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饭圈”现象给予客观、理性的分析,并从社会整体出发对文化多元、多样性以及社会治理层面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