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此后,该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会出现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症状。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中职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表现出工作消极被动,作风懒散,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下降,对学生冷漠等问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中职教师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阻碍了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阶层、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大众应该关注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和分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和缓解对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查阅了国内外相关书籍和文献,掌握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吴真、赵子真编制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S市职业中专学校135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职业倦怠症状较严重的教师进行个别访谈,针对影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和缓解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表明:S市职业中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症状,其中身心衰竭和缺乏成就感程度偏高,人格解体程度偏低。本文运用统计学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性别、教龄、职称、学历、任教科目、是否班主任等方面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后,把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教师个人因素、学生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和政府管理因素。并从完善政府管理职能,改善学校内部管理,提升教师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缓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