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学产生于20年代中后期,是当时进步作家特别是无产阶级作家自觉选择的文学创作样式。滋生于二三十年代都市文化氛围的摩登女郎是欧化、时尚、欲望和奢靡的代名词,她们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摩登女郎是当时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无意间成为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社会权威机构鞑伐的对象。然而,摩登女郎由于其附着的时代元素、欲望色彩而成为社会各商业媒介——电影、报刊杂志、商品广告等赢取商业利润的工具和载体。同时,她们也是新感觉派作家、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等作家笔下活跃的人物形象,作家塑造摩登女郎形象既迎合了市民趣味,也借之达到对普遍人性的诠释和剖析。革命文学作家之所以没有放过这一炙手可热的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因为塑造摩登女郎形象具有吸引读者、规避国民党文艺侦查的功用,另一方面,作家想借这一形象表现处于现代化、腐化堕落的都市文化之下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由此,革命文学作家塑造了一系列都市摩登女郎形象,如孙舞阳、徐曼丽、梅女士、王曼英、玛丽、美琳等,她们的存在赋予了革命文学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革命文学作家们借摩登女郎形象表现出自身对于革命与性别、革命与身体、革命与恋爱等复杂关系的认识和思考。透过这些革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在具有雄性文化色彩的“革命”、“政治”的运动中,女性再自由也走不了多远,她们往往“被革命”“去性别化”或者成为男性欲望的承载物,所以,在“革命”这一大的政治语境下,极为彰显女性特征的摩登女郎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革命”的影响;摩登女郎的“身体”是作家们想象革命和建构革命话语的载体;为迎合市民趣味而掺入的恋爱元素不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而且,“恋爱”故事的演绎也扩展了革命文学的内涵和意义。从摩登女郎形象的角度来考察革命文学,可以见出革命文学作家非同一般的政治态度和审美追求,也能映照出革命书写的诸多幼稚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