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发展及在中药牡丹皮上的应用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药方式对药物临床疗效的发挥有很大影响,而在所有给药方式中,口服给药因为方便、快捷、患者适应性强等优势,成为现在最主要的给药方式之一。相较于其他给药方式,口服药物在发挥最终疗效之前,要先经过胃肠道进行一系列的消化、吸收过程。药物的肠道吸收对药物最终疗效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但目前关于药物吸收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药物进行直接的体外吸收研究,未考虑到消化过程对药物的重要影响。在消化过程中,胃肠道的极端酸碱环境和众多消化酶很有可能对药物中的一些活性物质产生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体外吸收研究之前,先对药物进行消化过程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小肠中存在大量的肠道转运体,通过介导药物的摄取和外排等过程,对药物的吸收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阐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选用传统中草药牡丹皮为对象,研究了其提取物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及活性变化,并利用消化产物进一步研究了其在不同体外吸收模型中的吸收情况。最后,依据现有的体外吸收模型,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外吸收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新的药物吸收机制的评价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采用水煎法获得中药牡丹皮水提物,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牡丹皮水提物的主要成分。随后,将水提物进行体外模拟口腔、胃和肠道消化,分析每步消化后的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变化,结果如下:
  没食子酸的含量随着消化过程明显降低,而四没食子酰葡萄糖和没食子酰芍药苷则明显增多。消化后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消化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也逐渐降低。
  ②使用牡丹皮消化后的产物进行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下的吸收研究,确定其在小肠的吸收情况,并将研究结果与大鼠口服吸收实验的数据对比,评价两种体外肠吸收模型的准确性。具体结果如下:
  在大鼠口服吸收研究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牡丹皮苷B,丹皮酚为可吸收成分。在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的肠吸收实验中,除了牡丹皮苷B外,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四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酰芍药苷,丹皮酚五种成分均有吸收,试验结果非常接近大鼠口服吸收数据,表明将消化后的牡丹皮水提物进行体外Ussing转运模型和肠囊翻转模型研究,是进行牡丹皮体外肠吸收研究的有效手段。
  ③结合平行人工膜渗透性测定法与Ussing转运模型的优势,建立了人工膜Ussing转运模型(AM-Ussing),并成功的评估了被动扩散药物的渗透性。随后,通过Ussing转运模型与AM-Ussing模型的联用,成功的预测了选定药物的吸收机制。具体结果如下:
  对于选定的12种通过被动运输转运的化合物,AM-Ussing模型与Ussing模型显示出很高的相关性(R2=0.9684),表明AM-Ussing模型可以用于被动运输化合物的渗透性评价。对于选定的另外11种需要载体介导转运的化合物,所有活性摄取药物均表现为模型拟合阳性,所有外排药物均表现为模型拟合阴性,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将摄取型药物与外排型药物区分开,即对药物转运机制做出准确预测。
  本论文以牡丹皮为例,利用体外模型完整地研究了其消化、吸收的过程,为药物尤其是中药等复杂成分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另外,本论文首次创立了AM-Ussing模型,并发展了一个药物吸收机制研究的可行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且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挖掘传统药用植物中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对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两种药用植物荚蒾属云南珊瑚树和槐属白刺花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和初步生物活性评价。利用各种分离方法包括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以及各种现代结构解析手段主要包括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分离鉴定得到了23个单体化合物,包括二萜类、环烯醚萜类和黄酮类,其中新化合物5个,并利用现代药理筛选模型初步评估活性,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第一章从云南珊瑚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每年都会增加癌症病例2000万例左右,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超过900万。
  天然产物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独特的生物活性,从植物中发现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多种润楠属(Machilus)植物中发现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独特,活性显著,有望通过结构修饰等方法成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但是润楠属植物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润楠属植物有化学成分报道,大部分还未被研究。因此,润楠属植物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本论文对润楠属药用植
近年来,多靶点药物已被用于一些复杂性疾病如精神性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单一靶点药物相比,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的药物在复杂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更佳的疗效、较低的耐受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三重再摄取抑制剂(TRIs)是一类新型多靶点抗抑郁剂,同时作用于人类单胺转运蛋白(hMATs)包括hDAT,hNET和hSERT。然而,由于三个单胺转运蛋白的结合位点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较高的序列相似性,从分子水平预测多靶点抗抑郁剂与转运体蛋白的结合模式、解离过程并阐明其选择性机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本论文首先通过
轴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同时,轴手性化合物还是手性催化剂及配体骨架的重要来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苯乙烯型轴手性化合物是一类结构新颖的轴手性化合物,具有成为手性催化剂及配体的潜力,但是由于苯乙烯型轴手性化合物的旋转能垒较低,容易消旋化,因此具有较高的合成难度,目前研究和报道较少,同时含有两个轴的双烯烃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更是未见报道。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对联烯醌中间体的研究,发展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高效的合成方法实现了双烯烃轴手性化合物的构建。
  联烯醌(vinylide
4H-3,1-苯并恶嗪是重要的杂环化合物之一,含有4H-3,1-苯并恶嗪核的化合物通常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并且已被用作抗焦虑和抗惊厥药物、抗真菌剂和孕酮受体激动剂。尽管研究人员已经报道了构建4H-3,1-苯并恶嗪骨架的一系列策略,但有关这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报道仍然较少。为了促进光学活性4H-3,1-苯并恶嗪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有必要进一步开发用于此类化合物对映选择性合成的催化体系。
  烯烃的不对称催化卤化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尤其是烯烃的不对称卤环化反应已成功地应用于众多
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PDT在临床上用于疾病治疗有许多优势,例如无创性、时空精度高和副作用少等。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研究,PDT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治疗。在PDT中,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在合适波长光的激发下能够被激活,产生光辐射的同时与氧气反应生成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导致细胞的凋亡。因此,选择合适的PS和激发光源,设计一个合适的PDT过程对肿瘤细胞的灭杀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能的中心,与细胞中钙稳态的维持、自由基的产生、信号转导和生长周期的调控以及自噬和凋亡息息相关。线粒体渗透转变、细胞内钙离子(intracellular Ca2+,[Ca2+]I)水平异常、电子传递链损伤、线粒体酶活性异常、线粒体DNA损伤以及线粒体自由基的过度生成和积聚等均可引起细胞内的能量代谢紊乱,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因此,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尤为关键。
  肌浆网/内质网钙ATP
环丙烷环结构广泛存在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目前在底物中引入环丙烷结构的方法主要有Simmons-Smith环丙烷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重氮化合物分解反应、Michael加成引发的环化反应、C-H插入和环异构化反应等。这些方法存在反应过程冗杂、使用贵重过渡金属和危险重氮化合物等不足。由于大量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含有杂环,因而研究在杂环结构上引入环丙烷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电离技术,最初常用于检测蛋白质、多肽、聚合物等大分子化合物。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样品制备方便、高耐盐性、低样品需求量等优点。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新型纳米基质应运而生。与传统基质相比,新型纳米基质具有结构简单,无背景杂质峰干扰的特点,例如石墨烯、碳点、多孔硅、金
近年来,由于参与调控免疫应答、胰岛素分泌、神经递质合成、昼夜节律等过程,micro RNA(miRNA)逐渐成为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miRNA在细胞的增殖、分化、死亡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在不同的疾病中表现出过表达或抑制,这也使得miRNA的调控成为研究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兴领域。已有研究表明,miRNA中存在大量富G序列,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G-四链体的特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