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表明,回收已经使用过的产品,并用于再制造,可以同时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回收再制造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再制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高效地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使用过的折旧物品。现在有两种流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固定价格(list-price,posted price)机制,另外一种是客户定价(name-your-own-price,NYOP)机制。在回收环节,两种机制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价格由回收方(原始设备制造商,再制造商,零售商或者第三方回收商)单方面决定,后者的价格由客户和回收方共同决定。对于不同的客户,回收价格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两种定价机制下,消费者,制造商,第三方回收商的最优决策。具体而言,本文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回收环节,制造商决定是否将回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不同的机构运营回收业务,回收成本不同。研究发现,制造商是否将业务外包,取决于第三方的运营成本。当第三方的营运成本足够低时,将企业外包出去,有助于提高提高制造商的利润和市场需求,然而这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该结果为制造商选择合适的回收渠道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在客户定价机制下,进一步研究了允许客户进行两次出价的情形,得到了消费者,第三方,和制造商在两次出价情形下的最优策略。与只有一次出价的情形进行了比较,发现两次出价可以提高回收方的利润。这解释了在现实的回收过程中,为什么讨价还价的情形是比较普遍的。其次,在生产制造环节,产能有限的制造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再制造过程和制造过程中合理分配产能。研究重点是同传统的固定价格机制相比,客户定价机制能否使得制造商的利润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两种情形:(a)再制造过程比制造过程需要更少的产能;(b)再制造过程比制造过程需要更多的产能。研究发现,制造商最优的生产策略主要取决于NYOP机制下的交易成本,再制造过程(相对于制造过程)节约的成本,市场规模和产能。研究发现,如果再制造过程需要更多的产能,即使再制造过程可以为制造商节约成本,当市场规模足够大时,制造商也会选择单纯制造的策略而舍弃再制造的策略。换句话说,在某些条件下,利用产能比节约成本更加重要。同时,发现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形下,某些参数对最优决策的影响是相反的。进一步比较了 NYOP机制和传统的固定价格机制,发现当制造商的逆向市场份额较低,制造成本较高,产能充足以及再制造过程需要较低的产能时,制造商在NYOP机制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最后,在产品的销售环节,制造商面对需求不确定的风险。他需要优化回收,库存和定价的决策来最大化利润。本文首先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发现其出价随NYOP交易成本而增加。进一步建立了报童模型,通过两步的KKT求解方法来分析制造商的回收,库存和定价决策。发现库存因子对回收数量和制造策略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产品残值对于制造商策略和利润的影响,发现当产品的残值较高时,制造商会设置更高的库存水平,回收更多折旧品,并且制造更多新产品。通过算例分析了重要的参数对于系统绩效的影响,发现当需求不确定的程度提高时,库存水平,零售价格,制造/再制造产品的数量,以及制造商的利润都会降低。在NYOP渠道中,当交易成本整体增加时,再制造产品的数量减少,而新产品的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