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是一种运用符号、可反省的社会存在。姓名就是个体最早接触、学习的表征自我的符号。研究表明,姓名携带社会身份信息。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自我中包含的社会身份具有区分内群、外群信息的作用。当前研究探讨是否能将姓名用在语言群际偏差范式中、作为社会身份的启动材料;共同内群身份可以用于减少群际偏见、改变群群际态度,当前研究探讨了共同内群身份被启动后,是否可以减少原有群际偏见、改变群际态度;并进一步利用脑电技术,考察这一共同内群身份的神经机制。研究一考察了藏汉之间的语言群际偏差。采用2(被试类型:汉族,藏族)×2(主角姓名:汉族名,藏族名)×2(效价:积极,消极)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以语言范畴模型中句子的抽象程度为因变量。结果表明,汉族被试对内群的积极行为、外群的消极行为作了更抽象的描述,对外群的积极行为、内群的消极行为作了更具体的描述,且都存在显著差异,验证了语言群际偏差范式的假设。藏族被试出现了对内群积极行为比外群积极行为更抽象描述,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二考察了共同内群身份对群际态度的影响。采用2(被试类型:汉族,藏族)×3(主角姓名:汉族名,藏族名,英文名)×2(效价:积极,消极)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以语言范畴模型中句子的抽象程度为因变量。结果表明,汉族被试在消极行为条件下,对外群描述更抽象,对内群描述更具体,且存在汉族主角(内群)和外国人(外群)主角间的显著差异,这说明共同内群身份能够改变群际态度。藏族被试在积极行为下,对藏族主角、汉族主角(内群)的描述比外国人主角(外群)抽象,且藏外国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三进一步以神经指标考察了共同内群身份影响群际态度的神经机制。采用2(被试类型:汉族,藏族)×3(主角姓名:汉族名,藏族名,英文名)×2(效价:积极,消极)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组间变量,以N400的平均波幅为因变量。结果表明,在积极行为条件下,对于汉族被试和藏族被试,对外群行为的抽象描述,诱发了比内群更大的N400,且藏族被试在藏族、外国人和汉族、外国人条件下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行为条件下,汉族被试对内群行为的抽象描述诱发了比外群更大的N400,但不存在显著差异;藏族被试对外群行为的抽象描述诱发了比内群更大的N400,且藏族、外国人和汉族、外国人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姓名启动社会身份的基础上,共同内群身份能够改变原有群际态度。当前研究表明在姓名启动社会身份的基础上,共同内群身份能够改变原有群际态度。